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其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动机出发,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则着重偏向于学习形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的学生学习方式,值得品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心去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于2003年秋季与我们见面了。我校一年级和三年级共17个班级参与了这套新教材的实验工作。从实验情况看,新教材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欢迎,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蔡昱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126-12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使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本文将尝试解决如何实现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育人的理想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这是三年级一班的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李涛却一会儿拿起课本读一读,一会儿又匆匆忙忙地在本上写着什么。趁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际,我来到他桌前,发现桌上放着一个田字格本,其中打开的一页还没写到一半。原来他在偷偷赶写作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倡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正好符合新课程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教学理念.笔者曾教学了新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多彩服饰》一课,在此,谈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一年级第二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闻讯 《宁夏教育》2002,(10):4-4
今年秋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开设两门新课程。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一项通知,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9.
某校要举行一次"教学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张老师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  相似文献   

10.
青州市西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专门学习一些生活小技能,比如系鞋带、洗袜子、叠被子、炒菜等。而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经常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书本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校把这种教育称为“生活教育”。一、把“会生活”作为首要育人目标五年前,学校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生活技能”大调查。结果是: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每天洗脚”的习惯;只有五分之一稍多的学生能够“规范整理书  相似文献   

11.
赵源 《小学生》2013,(12):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正《擦亮眼睛》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中的一课,旨在引领学生辨析生活中的一些迷信现象,了解迷信的本质和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我前后经过两次执教,比较着不同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从中体会到了蚕儿破茧般的欢愉,并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份思考和成长的快乐。一、由浅入深,调整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是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但学  相似文献   

13.
新的《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其三对关系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从生活入手,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生活,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着这种理念,郭老师在上人教版一年级《看我多精神》一课的品德教学活动中.她抓住了教材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去年秋季的开学,作为全国中小学新课改实验区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在小学一年级中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样的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道德存在于人的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有关健康的话题——眼睛的教学过程的介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同时,突出了农远资源和有关资源的应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杨桦 《辽宁教育》2000,(11):32-33
《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六年级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前5个年级和后3个年级的划分是不同的,前5个年级是按照德目划分的单元,后3个年级是按照知识体系划分的单元。而六年级则是按照学生的生活圈来划分的单元。并且这个生活圈是逐步扩大的。共设5个单元。即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带有显著的社会化、生活化的学科特征。本文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下"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内容为基础执教的一堂延伸性社会课《火灾发生时》为课例,对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一、构建社会化的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8.
包增益 《考试周刊》2014,(98):188-188
作为具有启蒙意义的入门课,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在整体教学中起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基础、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作用。本文从教学目标怎么定、教材内容怎么讲、品德与实际生活之距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让孩子爱上品德课、如何拉近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做了初步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19.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堂处处散发着童趣的品德与生活课。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拉拉手,交朋友》。老师问小朋友“: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年级小朋友又脆又响的声音好像爆豆子“:陈东”“、王天”“、张明明”“;蓝猫”“、奥特曼”、“天线宝宝”;“小鸟”、“小兔”“、小花猫”。老师早就预料到小朋友会这样说,除了“陈东东”等几个小朋友以外,将奥特曼啦、小鸟啦等其他小动物的形象一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老师问小朋友,你会讲你的好朋友的故事吗?这一问教室里开了锅,这个说奥特曼会斗怪兽,那个说天线宝宝会跳好看的舞蹈;这个说小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