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仿佛以它那“看不见的手”,正召唤着当代新闻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观念和素材、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读者奉献出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经济生活新画卷。随之,它也必将推进晚报经济新闻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在探索晚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可操作性的道路上,从必然王国一步一步地逼近自由王国。为更自觉、更有特色地在晚报新闻版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报道,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掌握晚报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突出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并熟悉与运用社会化经济新闻的“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3.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4.
晚报能不能抓经济新闻? 1992年7月,原市委机关报《宜昌市报》改办为《三峡晚报》之初,对上面这样一个本不该置疑的命题却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要提高晚报的可读性,让报纸完全“社会化”(意为社会新闻)。这种意见主要是针对以往经济新闻的宣传效果不佳,读者不满意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成份都有,但将经济报道的不耐看,缺乏吸引力,简单的归结于新闻对经济的涉足,就有失偏颇了。然而通过这分歧,却折射出我们经济报道上的一个盲点:即经济报道在宣传效果上的失败,究竟失败在哪里? 抓盲点:端正一个思路——把“能不能抓”换位为“怎么抓” 作为一张地处三峡热土上的党报,面对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抓经济报道,显然是被动、失策之举。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经济报道搞活,使之富有晚报特色,吸引更多的读者,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理出一条基本思路——经济报道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羊城晚报在复刊时,就定下编辑方针:“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这里所指的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诸方面。按这个编辑方针要求,我们的报纸要面向全社会,其题  相似文献   

7.
晚报的经济报道,不同于一般日报,它应突出可读性、生活化的特色,其硬新闻的软处理和软新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贴近群众生活的有效方法。因此,从经济生活中抓住社会新闻,应是晚报经济记者应具备的一种思维定式。就经济报道的本身特点来说,点和面的结合是突出晚报经济报道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遇到的经济现象也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表现得更加迫切。但平面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上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因缺少可读性、趣味性而难以成为受众必读的内容。经济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吸引读者呢?笔者认为,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社会新闻化写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即借鉴社会新闻可读性、趣味性强期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的特点,从经济报道的选题立意、写作形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变革。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不足(1)题材偏深、偏专…  相似文献   

9.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0.
有一说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0008-I0008
这是一个面向上班族和上网族这“两上族”的电视新闻晚报.所谓“打开新闻看电视”是对新闻的新型加工。《有一说一》的新闻软硬结合.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强化所报道事件的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12.
一张晚报的地方特色有多强,不仅仅体现在本地新闻、乡土内容的质和量上,还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本地读者的需求上。做大做强非本地新闻,满足本地读者的新需求,是地方特色的应有之义。做好非地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度:速度——用足时差优势,加快新闻传播速度;广度——打造各类新闻应有尽有的“新闻超市”;深度——烹制新闻盛宴,把本地市民特别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新闻做大做足做透。要妥善处理好加大非本地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体现地方特色的关系,展示地市晚报的个性魁力。具体操作上应注意:①合理灵活地安排两者比重;②根据所在城市读者特点确定开发重点;③力求报道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陈东 《新闻实践》2002,(6):51-52
一、社会新闻在地方晚报的作用和地位。邵飘萍曾对社会新闻这样定义,他说:社会新闻是“政治以外”的新闻,“其价值与政治、外交等新闻并重,有时越而上之”,社会新闻能反映“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中国晚报新闻学》一书对其的定义是:报道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界中涉及人类社会的某些特异现象;强调寓精神文明、移风易俗于喜闻乐见、共同兴趣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晚报及其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不断追赶生活的进程中,晚报新闻摄影显示出独有的魅力。 一、“软”与“快” 有人对晚报与日报的新闻构成及采写方式比较研究,认为:“晚报和日报不一样,一般地只作指导思想,指导生活而不指导工作。”体现在晚报图片编辑运作方式上,日报已经报道过的内容,晚报一般不作重复报道。这里“不一样”强调“侧重点”的不同与变化。这种不同、不重复与变化,标志着“求异”,另辟蹊径和变换角度。 从晚报“软”的品格特点出发,晚报新闻摄影注重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开掘捕捉感人而又有思想性的新闻事实,寻找一种贴近生活、重视人情味的表现方式,抓取精彩瞬间。比如报道“创世纪的三峡工程”,一  相似文献   

15.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 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概括地说,晚报、日报的经济新闻存在“六异四同”。“六异”分别是:角度大小。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比较小、比较巧。经过晚报老报人的多年苦心经营,它形成了鲜明的选材裁剪角度;近年来它又不断得到反思升华。晚报经济新闻的角度在这样五对关系上有所倾斜:经济工作角度与经济生活角度;生产角度与消费角度;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长远角度与当前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即一般把后一角度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一张晚报喻为一桌诱人食欲的可口饭菜;那么具有晚报特色的经济新闻,就应当是餐桌上一道道色香味浓的主菜。因此,如何适应读者的新需求,抓好具有晚报特色的经济报道,就成了晚报采编人员认真探讨的一个新课题。近二、三年来,我们张家口晚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王安平 《新闻前哨》2003,(10):33-33
近年来,《武汉晚报》集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晚报新闻写作手法,即“五化”:“化硬为软,以软写硬”、“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化远为近,以近现远”、“化长为短,以短取胜”。它是基于记者们常常遇到一些工作性报道和枯燥的经济新闻难于操作而提出的。记者运用这些手法,采写了一大批独  相似文献   

19.
改变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无力的状况,一直是搞经济报道的同志所苦苦探索的课题之一。孝感报今年推出的《经济·生活·人》专栏,可说是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它象经济宣传主旋律中的一支“轻音乐”,从一出台就觅得众多“知音”——读者喜欢它,报社内外新闻同行赞许它。这个专栏已初步显示出一些特色。“三巧”——走入生活天地宽与一般的经济报道相比,《经济·生活·人》专栏总体上给人以轻盈、灵秀、够劲的感觉,绝大部分作品题材小巧、角度灵巧、主题精巧。这“三巧”,让人看到经济报道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那就是:从单一的生产工作圈子走入了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从办公室的数据柜、材料箱走入了社会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面对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新闻改革也必须确立相应的市场经济新闻观念。那么,怎样搞好晚报的经济报道,便成了晚报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扬长补短,充分发挥晚报的特色、风格和优势,搞活经济报道。人们常把日报比作一天不可缺的正餐,而把晚报比作正餐中的一碟别具风味的菜肴,从中品出社会味、知识味、消遣味、服务味、人情味等等。这些风味和特色,就是晚报的生命和优势,也是读者喜欢晚报的原因所在。因此,晚报就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报道中,拓宽报道领域,增加信息容量,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开辟“短、广、软”的路子,充分发挥晚报与群众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特点,搞活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