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五载的马嵬驿事变,并不存在幕后主谋,也并非群众性救亡运动,而是一次突发的偶然事件,同时也是杨氏集团专权误国的结果。这一事变结束了唐王朝奸相误国的局面,开启了宦官专权的时代,对唐王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嵬驿事件,研究唐代历史者似很少有人注意.此事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影响也很少有人道及.实际这乃是唐代政治史上一件带有关键性的重要的事,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唐代统治集团内部权力转移的转折点.由于当时统治者要掩盖事实,散布谎言,旧史记载曲笔,乃至使此事的真象不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3.
日本觊觎中国东北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把富国强兵定为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侵略扩张的殖民政策,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把势力扩张到了中国的东北,在东北获得了特殊权利,攫取了旅顺和大连,而且还把从大连到长春、安东至沈阳的南满铁路占为己有.日本历届政府内阁十分重视其在东北的权益,重光葵在《日本侵华内幕》中写道:“保全在满洲的权益,无疑实际上成了岛国日本生存的问题.”他们长期计划着如何使东北脱离中国政府统治归入日本版图.军阀首相田中义一发表《对华政策纲领》声称:“对支那领土和满蒙必须加以区别.”“九·一八”事变,日本切实实施了对东北的军事占领,这一行动同日本国内外正处于严重危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避难成都,留下唐肃宗在北方主持军政.在选择前往河西还是朔方作为避难兴复地的问题上,唐肃宗犹豫不决.经过对两地利弊的综合权衡,采纳了李辅国、张良娣和建宁王李使等人的建议,选择了朔方作为自己的避难之所.在朔方诸将的拥戴下,通过朔方这个兴复基地为自立称帝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它自一八五一年金田起义,就迅猛发展,其声势之大,进军之速,纲领之完备,都是历次农民起义所不及的。仅二年多太平天国就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不久,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向清政府主动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运动方兴未艾,却发生震动中外的“天京事变”,形势急转直下。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元气大丧,士气不振,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解放以后,史学家对此发表不少不同意见,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进行了分析,这是非常有益的。我认为“天京事变的发生,如果拘泥于个人责任的话,仅从个人的出身、品质、作风进行分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好象“天京事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204页第八行中提到“1669年,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即实行‘更名田’)。”如果到《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去查,可以清楚地查到康熙帝在位时间(1662~1722)。“康熙”即位在何年?$江苏大丰市新丰中学@方道林  相似文献   

7.
沈祖棻的历史小说《马嵬驿》以一种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和鲜明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得出了与众不同、震撼人心的结论,揭示出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这一深刻的思考和审视的过程在其细腻优美的艺术描写中得以生动地展现。  相似文献   

8.
世宗“即位诏”的颁布,不仅稳定了政局,而且成为“嘉靖新政”的政治纲领。但是长达六年的“大礼议”阻碍了杨廷和等人改革的进程,使武宗弊政革而复生。尽管如此,“即位诏”清醒地把握了嘉靖初期政治的关键,因而很多内容被其政敌——“议礼派”所继承。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文人画的角度探讨了南北宗的绘画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文人画是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之一,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综合性绘画艺术,创作思想特点是强调抒发个人感情,代表作是梅、兰、菊、竹。其分为南宗和北宗两个流派。南宗以水墨渲染为主,北宗则着重工笔重彩。作者认为南北宗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深入、全面。  相似文献   

10.
王祺(恭愍王)对于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家喻户晓,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帝王,还因为他是一位书法家、画家、抒写美丽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更因为他是一位为了国家的主权而奋斗的改革君主。他经过两次失败的曲折经历才成为高丽王。由于元朝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干涉,高丽无法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恭愍王即位后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略我国蓄谋已久。1931年3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就叫嚷:“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于是,9月18日晚,日本侵略军炸毁沈阳北部柳条沟一段铁路,随即制造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由于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到三个月,日寇就占领了我东北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李隆基(明皇)和杨玉环(贵妃)的故事,在马嵬惊变不久,就广为流传了.元稹“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只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诗可证.元和元年(八○八)十二月,白居易在盩厔县写成“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长恨歌》,李杨故事,更有根有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华北事变是“七七”事变前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图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说明华北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后果,从中进一步了解在“七七”事变前,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14.
个性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因其不同的生物性特点和社会性特点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阅历,造就了他们具有很大差异的个性.正由于个性的差异,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我国华北的目的,策动了华北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论述华北事变策动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它所引起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一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思想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既然文章是特定个人写作的,足特定时代的反映,那么了解生平背景,可以既看到它的正确、积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它不足、消极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更客观地评价文章的价  相似文献   

18.
1928年4月,日本政府违反国际公法,悍然出兵我国山东。5月初,在济南连续制造残杀中国同胞事件,受害民众达5000多人,史称“济南事变”或“济南惨案”。“济南事变”的缘起山东地处华北战略要冲,物产丰饶,又挟水陆交通之利,很早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攫占了我国山东的青岛要塞和胶州湾。不久,又提出旨在灭华的“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功,震动了日本朝野。这时,美  相似文献   

19.
“两广事变”又称“两广兵变”,是指1936年6日,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军阀陈济棠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广东成立抗日救国政府和抗日救国军,并以北上保卫华北为名进兵湖南。“两广事变”由于知情者较少(当时只有蒋介石、何健、杨永泰、陈布雷等),加之这次兵变还未来得及发动就被蒋介石采取措施而平息,国共两党的文献资料也较少记录此事,因而,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研究较少。本文就此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它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 一“两广事变”发生的原因 1.它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伊克昭盟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七盟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1943年,在这里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伊盟事变”。“伊盟事变”是内蒙古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它集中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对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反动统治的反抗意志;同时,通过这次事变也充分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以至妄图消灭蒙古族的凶残面目,并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力量。但是从“伊盟事变”爆发到现在已近二十年,关于这个事变的起因、经过及意义,却还不曾有过较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即试图依据有关的档案及访问材料,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