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的理论有两个特点 :一 ,它是基于对人的理性本质公设的逻辑结果 ;二 ,它在意向结构上不是对人本身欠缺的反省 ,而是对外在于人的困境的鄙弃。之所以由德国审美解放无法达到自由 ,原因在于德国古典美学是以认识论来担负价值论 ,使之最终沦为了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造同时也是一个选择和接受的过程,德国古典美学登峰造板的成就的取得与对此前西方美学思想的继承扬弃分不开。本文以康德、席勒和黑格尔为例,论述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美学成了"批判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接着,席勒美学使美学走向客观化和现实化;然后,费希特美学使美学走向一元论;后来,谢林的美学使美学导向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最终,黑格尔的美学使美学的完备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德国的古典美学当中,诗与哲学之间的地位争斗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所在。德国历史上的各位哲学家均对这一论点发表了自己的个人观点。诗与哲学之争早已成为欧洲古典美学中的一种常态化,故本文从德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从多位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内找到真理。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关注的中心。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统一,导致自由和谐关系的出现,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康德、席勒、黑格尔为寻找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都作了很大贡献。但只有马克思用劳动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才真正导致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8.
《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内在的联系,使人性复归,恢复完满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是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实践是审美实现的途径而非根源,将康德、席勒的美学理想付诸实践,这是马克思对美学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诗与哲学之争是德国古典美学论争的重要内容。康德既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但又把审美所依赖的判断力视为人的认识能力之一;既强调美与善相区分,但又认为可以由自然美过渡到道德。席勒打破了康德这种调和折中的立场,主张美不仅没有败坏道德,反倒是自由的基础。谢林抬出上帝来作为美与艺术的护身符,从而筑起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神坛。黑格尔在理性精神与辩证法精神的引领下使得诗与哲学之争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以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与情感美而受到国人的青睐。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化底蕴与文学内涵的分量加大.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之中.去感知先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份精美的文化遗产.去感悟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去体会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3.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莎莎 《现代语文》2006,(11):89-90
“格式塔”是德“Gestalt”的音译,在德里“Gestalt”被用来表示“形状”或“形式”。我国心理学界将其意译为“完形”,含有“整合使之完形”的意思。这是一种反对单个元素的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派,强调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加以重新建构的整体。这种对整体性的重视对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有”与“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有无相生,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从文艺创作的具体实践出发,论述有无相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爱欲解放本体论的提出,既是马尔库塞对人性的重新解释,也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压抑人性的新的集权专制,审美之维则是他提出的爱欲解放之路;在他看来,艺术的美学形式具有自主性、超越性与否定性的特性, 具有建构人的新感性的政治潜能.  相似文献   

18.
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有助于克服迄今为止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有利于拓展与提升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价值”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审美价值观点的不同以及康德对二的调和,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审美价值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神”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诗学等领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苟子在论述宇宙存在本体及其发生时认为:“天职既位,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这里的“神”,是宇宙之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存在于宇宙之间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之所以春秋代序,源源不绝,不断地创造、充实自己的表现形态,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有“神”。宇宙万物的存在,不但是一种“形”的存在,更是一种“神”的存在。生机勃勃的宇宙万物,在成为人们认知对象的同时,显示和映照了认识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精神,从而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惟如此,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的途径,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诉诸人们审美体验的文艺作品。所有这些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有形有神的客观存在,与人类本身的生命活力形成了一种对应、同构的关系,这就是审美愉悦产生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