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教者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启,以“读”为主要手段着力于“导”,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一、在轻读想象中领悟语言情境 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感知语言内容,还原课文画面。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内  相似文献   

3.
罗万玉 《青海教育》2002,(10):27-28
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字词句段篇的感性教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达到听说读写的一定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这是浅层次的,还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它只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入门,是语文教学中“情”的贯穿,“悟”的培养。“情”与“悟”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有意为之的拔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这是深层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情”结,有这种“悟”性,有“情”  相似文献   

4.
“点悟”式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可略述为“激入——导思——点悟”式,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激发、引导、点拨下,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展开思维主动“求索”,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培育语文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积蓄创造能力的素质型教学。目的是张扬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我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提出了“整体感知、精点品悟”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对这一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我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提出了“整体感知、精点品悟”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对这一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教为不教”的思想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核心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叶圣陶“教为不教”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导学为主体,在操作流程设计中突显因材施教;以单元为整体,在整合文本中突显统整设计;以平衡为要点,构建“内外结合”的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悠久的悟学教学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多是在经验基础上的心得,大多散见于语录和著作当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渊明的“每有会意”,朱熹的“自得自悟”,张载的“学贵心悟”等。“悟学”思想始终笼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现当代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揭示“悟学”思想开辟了新的途径。“悟”的内容和方式有多样性,“悟学”思想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知之深而爱之切”,说明情感对认识过程的依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披文入情———缘情悟理”,这个以情感为中介的语文教学框架,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抓住情感中介这“一举”,便可获...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百科之母。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一枚硬币的两面 ,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使学生“熟能生巧”地操作语文工具 ,还应当致力于为他们打下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底子 ,使学生既能有“一肚子诗文 ,一笔好字 ,一手好文章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又能有“正义感、民族爱、山河恋、儿女情”健康的人格 ,还能会学习 ,善思考 ,懂创造。实行“诱思自悟”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诱思自悟”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诱思自悟”式的教学 ,变课堂为学堂 ,是一种“以人为本 ,以感悟为中心 ,以‘自读加诱导’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之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教和学”“先”与“后”关系的论述,指出语文教改的关键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即应采取“先人为主,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先入求感得、先学求知得、后教使悟得”的三层阅读法;在写作教学中,应变“指导-写作”为“写作-指导”,即“先人为主。先写后导”。  相似文献   

14.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图式加工及完形心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语文悟性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学生掌握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师教会,二是学生自己学会。可是不少人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运用所学的本领。如果把两条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网联文思,让学生自己彻悟法理,以联来贯通知识,以读来培养情感,以悟来拓展思路,以写来锻炼能力,就会改变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增强效率,提高质量。1988年秋益阳地区教研室胡道吾老师从这一教学构想出发,正式提出了“联读悟写”教学法。联读悟写法把“重宏观、重启导、重能力、联文思、悟法理、写现实”作为对阅读与写作教学论述的总体概括。它脱胎于读写结合,寓读写于精讲多练,还吸取了自学辅导法的长处,但联读悟写并不同于往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16.
我校“论文学经典与精神家园的建构”这一理念,是根据“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的研究方向——“在语文学习当中应强调经典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为研究宗旨,以培养学生会通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审美修养观,注重人文化成的精神生活观以及积极进取、放达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为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语文素质生长点 培养语文素质,进一步拓宽说,培养人才,要抓住的“灵魂”是什么?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悟性”。 “悟”点,是智力生长点,是语文素质生长点。像一粒种子,一棵树,无论它小还是大,都不是处处发芽的,只有在那“芽口”才能形成芽苞长出小芽进而发育成参天大树的。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也是这样,一定要树立“智力生长点”思想,时时处处把语文教育的情与思、智与力用在“点”子上。 语文教育之悟,有感悟、情悟、理悟和行悟。 感悟 我们感知的任何信息可以说都与语文相关,但真正有益于语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是那些感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及规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不学习和运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用叶老的“引导自学”教学思想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切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文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而大多数教师只走了第一个过程,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章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也需要得法. 一、把握教材本质,准确定位 语文教学好似带着学生看风景.为了能让学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并有所收获,许多教师在渗透写法指导时力求面面俱到,将一篇课文从遣词用句、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各个角度挖掘可以教学的内容,恨不得一个不落地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课堂显得臃肿不堪;也有教师盲目追求“流行”,为了进行写法指导而“写法指导”,将文本主旨偏离、扭曲.这样的教学后果往往是“华丽”了课堂,却“误教”了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施红梅 《文教资料》2009,(32):77-79
如何教好语文课?教无定法,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吃透、悟透教材的内涵)、小处入手(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本文作者以品味“标点内涵”为例,抓住几个小小的标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