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有清一代典型的文学世家。在麻溪姚氏家族中以诗名世者甚夥,他们实际也成为推动桐城诗派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麻溪姚氏诗歌创作保持着家族基因的存续绵延,显示出雅正根深的特点。不过,受时代社会的经世风潮的影响,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创作完成了由“正风正雅”到“变风变雅”的转变。考察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厘清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发展嬗变的脉络,对桐城诗派乃至于清诗的演变轨迹的研究亦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印文"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未食字。遗子孙,承此志。"此系清代著名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为"杨家藏书楼"所撰《海源阁藏书铭》。  相似文献   

3.
于坚的"事件系列"诗歌是其诗歌作品中极具叙事色彩且最能体现其新诗叙事特征的一组诗歌。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角度为理论基础,从人称、聚焦和"跳角"三方面分别对这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这组诗歌拥有的其他诗歌所不具备的审美特性,以期对于坚诗歌在叙事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次从"陌生化"角度分析探讨禅宗诗歌的表现手法.禅宗诗歌业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陌生化"应用体系,其特点在于外乖常理而内合佛理,以表象的直观传达凝炼的哲理,并通过营造适宜的"心理距离"使参禅者产生"陌生化"的感受.禅诗"陌生化"的手法源于禅宗"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思想的影响,它和禅宗世界观中作为核心的"自性"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泉镜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本,师从尾崎红叶。他一生跨越了日本3个时期,被当时有名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推崇。目前国内关于泉镜花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文学方向,而泉镜花的行文又与大部分小说有明显不同。该文以“信达雅”为切入点,探讨周飞和王晓夏的合译本中《草迷宫》的翻译。该译本在“信达”上做得较为突出,保证了可读性,但依然存在可以改进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文言话本体小说逐渐形成的一见钟情、诗词传情、私约私订、几经波折、终得团圆的结构框架,对应的是《莺莺传》、《娇红记》、《贾云华还魂记》、《钟情丽集》等篇。由于《娇红记》被误断为“元初宋梅洞著”,造成了小说史的割裂。把《娇红记》的著作时间考证准确,才使被砍断了的明代世情小说史的链条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8.
艾珺 《文化学刊》2013,(4):181-186
在中国文化史和伦理观念中,"小人"出现于何时?大概是一个颇难考据清楚的话题。不过,现存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至少在春秋战国的《论语》等先秦儒家及"百家争鸣"的各家典籍中,即已形成了相关的观念并大量见诸各家的文字阐述。  相似文献   

9.
篆刻文字语出杜甫《苏端薛复筵简恭华醉歌》诗的前四句,"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有精神谓之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鱓(1686~约1762)曾于书赠邑人顾于观条幅有云,"有补于天地谓之功,有关于世教谓之名,有精神谓之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2):190-190,F0004
印文“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来食字。遗子孙。承此志。”此系清代著名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为“杨家藏书楼”所撰《海源阁藏书铭》。  相似文献   

12.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13.
(见封底)古来往往用"屋漏痕"来比喻书法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那种凝重自然。篆刻亦然。亦即南宋姜夔《续书谱》所谓"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丁敬此印,  相似文献   

14.
金顺淼 《文化学刊》2022,(6):219-222
在白居易留存下的近三千首诗歌中,“雪”意象共出现148次,在“雪”意象的运用中,最令人所熟知的便是借“雪”来营造闲适、孤寂、悲凉等意境,但其中也有不少暗含着对人生路途充满着艰难与险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白居易诗歌中的“雪”意象,可以通过对当时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的分析,来探究其不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16.
薛欢 《文化学刊》2022,(2):252-255
在李白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自称现象,比如“我”“余”“吾”等,这些第一人称就代表一种自信、自尊的形象,后人认为李白非常自傲,称自己为天才,具有“有我之境”的自我赞美精神,这些也表达了李白作为一名诗人有一种孤寂飘零感。本文首先概括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称现象特点,并着重研究了李白诗歌中的自称现象呈现原因。  相似文献   

17.
食与色,是人类社会绵延发展的基础。早在诗经中,食欲和色欲就被联系在一起。到明代民歌,更是从食物的颜色、食物的形状及食物的吃法等多个角度生发联想,视食物若人体、视人体若食物,赋予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以色情意味,展示了一个奇异的食色交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艾珺 《文化学刊》2011,(3):188-189,194
古人所谓"三德",通常是指三种品德。如《书.洪范》所云"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又如《周礼.地官.师氏》所言"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以及《史记.中庸》所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这更多的体现在"礼"这一方面。双方要实现更好地交流,必须重视中西方礼的差异性。基于此,现主要从中国"礼"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角度阐释"礼"文化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总结了当下乡土建筑的类型与分布状况,进而从整体性、系统性和非遗活态性三个方面对乡土建筑保护中"真实性"问题再次反思。探讨了乡土建筑系统性的研究策略,通过营造本质和营造主体研究,以匠意、匠技为出发点,从尺系尺法、匠习手风、匠技流派、形制风格等方面分析乡土建筑地域性特征,进而形成区划分类和谱系框架。在"真实性"研究的基础上,还针对世界遗产中乡土建筑的保护方法问题,提出了"低技术"方略,即立足于乡土自然条件和人文习俗,采用传统经验和营造工艺,运用地方材料和简便易行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以期对乡土建筑保护的可持续之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