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在内在动因、组织形式、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哥伦布航行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这些层面展开剖析,才能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实现地理大发现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强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亚、非两大洲沿海各地,不仅加强了这些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由于这一航行,远在西方航海家哥伦市与达·伽马之前近一个世纪,并且后者的航行无论从出航的规模,还是从舰船的先进性,都是无法与前者比拟的。因而由世界航海史的角度去考察,实为亘古未有之壮举。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又一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保太监下西洋”,自明清以来,就为妇孺皆知,但是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却众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把这个日子定为“中国航海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早87年,比达·加马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多年。  相似文献   

4.
杨敏是明成祖信任、富有航海与外交经验的宦官,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队的重要领导成员。1421-1425杨敏分队的远航,是郑和七下西洋中持续航行时间最长,访问国家最多,航程最远者。杨敏分队奉使海外,宣德化而柔远人,在到达非洲后,可独立活动,开拓新航线,通好诸国,有实力和充裕的时间,顺洋流乘季风继续航行。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行完成之前,中国已出现了含有美洲一些特产动植物的图志、美洲原产的一些作物在中国引种栽培与应用的本草和地方志著作以及澳洲及其至中国航线的航海图;同时在美洲、澳洲也已经存在有来源于中国和亚洲的一些植物、动物、人和有关的遗物、遗迹。这些情况显示杨敏分队,可能经过美洲、澳洲后,回到祖国。杨敏分队的远航是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没有写到、较少为人知晓、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队中一次特殊而有重要意义的航行,系15世纪前期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光辉的一页,为中国发现世界之说提供了客观可能性的支持,值得关注、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6.
15世纪,世界兴起一股巨大的航海热潮,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为世界航海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造成二者之间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娄丽芝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3-17,34
15世纪全球有过三次大的航海活动,即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而言,郑和航海较后者时间早、规模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是友谊和进步,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则是进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同时,由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不同原因,中西航海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后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材料一: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航海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材料二: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1.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和下西洋的经过。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 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与此有关的一起“冤假错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世界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课新航路的开辟练习题三“将15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按照时间顺序列成一表,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的姓名、出发国家、到达地点或重要成就。”本来,郑和七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可是此题的答案却把郑和远洋航行的年代误为1504—1533年。如果按照这个答案,郑和下西洋就不是早于而是落后于迪亚士、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等诸多领域都建立了辉煌而不可磨灭的功绩.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推行和平外交、发展海外贸易、传播华夏文明、促进航海事业等诸方面的贡献,使得这一事件远远超出了航海本身的意义,成为世界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世纪初,伟大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舟师七下西洋,历二十八载,经三十余国,扬帆万里,远航至阿拉伯和东非海岸,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世界航海史上这一空前壮举,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举世瞩目的科研课题。笔者不揣譾陋,试对郑和下西洋的动因、性质和终止原因作一简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4.
600年前,317艘舰船,27000多名将士,在明朝内官监太监郑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我国长江口的刘家港起航,驶向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场景,史称“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富国强兵的对外开放政策,打开海禁,派遣郑和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途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如表1)。通过表1…  相似文献   

15.
田丰秋 《考试周刊》2007,(35):153-154
新航路是指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的通向东方的海上通道。新航路的开辟,可谓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世界航海史上的又一壮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弄清楚新航路开辟的有关问题非常有必要。下面笔者单就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谈一下自己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抵印度洋要早半个多世纪。这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都传为佳话。这一史实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学者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许多问题,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也是他们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新探,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1405年的7月11日,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郑和首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此后的28年里,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发起的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航海运动早了近一个世纪。其船队规模之大, 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指挥之严密,都是当时其它海内外航海活动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  相似文献   

20.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研究郑和下西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具有鼓舞当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现实意义.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时提到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烧毁了.本文考证,史实大有出入.刘大夏藏匿一时的是永乐年问征讨安南的档案,并非郑和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