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政治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教育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融入其他课程的公民教育,将公民教育作为高校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媒体进行有关公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讨会、讲座.需要从理论、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找出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至关重要,合格公民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社会根基。公民教育担负看开启民智、塑造民格的重任。各国公民教育各有千秋,俞敏同志以开放的博大情怀与心态,就中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在组织框架、目标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据此提出了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课程建设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可谓是一次拓荒性的前沿探索。本刊将在这一方面作出系统的策划安排,着力培养师生的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打开课程建设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尽管系统的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但是大量的公民教育细节在教育实践中均有体现。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教育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将公民教育进行更深化、更细化的研究也将成为公民教育的既定方向。从学校课程、学校环境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对中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教育载体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形态多样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方兴未艾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课程实践形态。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公民教育开辟了新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5.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诞生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简称CCE,成立于1965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总部在美国洛杉矶。其主要工作是编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教材,组织相应的师资培训,对公民教育进行研究和评价。2002年5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合作协议。此后,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我国大学的公民教育传统,探寻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作为国立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的公民教育实践尤为突出。通过对北京大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历史梳理,得出公民教育基本路径:完善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课程整合、开展多元化的课余活动、创建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期能对当今大学公民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诞生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简称CCE,成立于1965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总部在美国洛杉矶.其主要工作是编制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教材.组织相应的师资培训,对公民教育进行研究和评价.2002年5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15,(5):28-35
公民与公民教育是当代教育学科及教育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近年来,在公民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核心概念、理论流派、价值选择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论争。回顾过去30多年来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论争,公民教育核心概念内涵的界定仍然有待廓清,基本理论的充分共识亟待达成,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空间仍然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需要回答大量与其相关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要素就是其中的两个问题。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类生存方式的城市化、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公民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公民教育有着紧密、内在、必然的联系。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实践体系、公民教育主体的理性认识水平和公民教育工作的通力合作构成了影响公民教育发展的实践要素。在基本具备上述条件的我国,公民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就会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传统德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公民教育思想在当前的课程实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公民教育的完整概念和明确表述还没有真正进入德育政策设计的范围中。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尝试都给德育政策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德育政策必须面对公民教育思想的冲击,在政策设计中积极建构公民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After nearly two decades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 democratic civic education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Ethiopian school curriculu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licy–practice concordance in implementing the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generated on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curricular contents,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nd 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179 randomly selec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informant teacher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students’ textbooks, teachers’ guides, and official policy document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existing civic and eth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eclectic in its character blending the minimal interpretation of democratic civic education with the inclusive conception of ethno-cultural diversity relevant to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Nevertheless,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TV-instruction is used in classrooms is found to hinder interactive learning that is instrumental to nurture democratic and active citizens.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uses results from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varying approaches to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livery on three learning outcomes,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value of a government-mandated compulsory, independent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t starts from the context of Hong Kong, where there have been repeated calls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form civic education, and compares this context with that of England, where citizenship education was made a statutory subject in 2002. The article then examines from the cases of 25 societies whether a compulsory approach to and/or independent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learning of civic knowledge, knowledge of democracy, and patriotism. Finding that the impact of curricular approaches is somewhat negligible taking othe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ivic education reformers should consider the costs of limiting school autonomy in curriculum delivery.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校长期以来公民课程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英国学校不存在公民教育,也不能得出英国大众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的结论。英国社会和学校的总体教育在几个层面上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的公民教育产生了影响;英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生活在中观层面上起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英国学校的多门学科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公民教育的因素。英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是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协调渐进的。  相似文献   

14.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academics have, in recent decades, expressed a sense of crisis in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based largely upon increasing levels of disengagement by citizens from even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civic life. One response has been to devise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urricula for schools with the concomitant expectations of enhanced civic practice. Our examina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programs has reveal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n the degree of success achieved in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This paper exam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four leading Western democracies – Australia, Canada, England and the USA; each one with its own particular successes and shortcomings. It identifies seve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ful building of curriculum capacity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argues that these are fundamental for countries wishing to move beyond rhetoric and toward substance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彼得斯及其同僚弟子在20世纪60年代立基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正式将“自主性”标举为教育目的。这不仅是当年伦敦学派很鲜明的教育主张,其所重视的理性反思也同样形塑了课程规划、教学方法、公民与道德教育,影响深远。不过,8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了多元的反思。怀特曾以自由主义的立场与乔娜珊、卡尔、史密斯、斯坦迪什及麦克罗荷林五位学者相互论辩。他们的论辩内容反映出英国当代教育哲学之发展具有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特色,分析与综合交互为用的方法论特征,及接地气的教育哲学实践性格。英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无论对于方法论革新还是教育政策反思而言,均值得华人世界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公民教育在公民教育目标制定、内容设计、资源吸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广泛吸纳儒家文化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新的数学课程观有两层含义:教材内容及知识呈现方式是显性的课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是隐性课程,创造性地活用显性课程和开发隐性课程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之一。目前高层教育理论与基层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数学教育实训则是连用高层教育理论指导基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师范生模拟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教学技能的一种模式。本文阐述了新的数学课程观。以及对数学教育实训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是一个在历史反思中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在经历社会动荡之后,俄联邦政府积极进行公民教育改革,凸显了俄罗斯公民教育的鲜明特点,即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公民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公民教育系统的网络空间化和公民教育课程的现代化。这些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