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杨尔平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应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其审美性。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同老教材的区别之一。在于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剑 《现代语文》2010,(8):86-87
一、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关系 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语文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问题,规律性的语文知识还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举一反三,但知识“点到即可”,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忽视文学教学的现象,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仅仅看成“工具课”,主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课中的文学教学是加强语文课人文性的主要载体,因此,改进和加强文学教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世纪节拍--作文教学"新概念"产生的背景. 1997年岁末,<北京文学>发表了"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来自各方的意见,因视角、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成绩虽然不容抹煞,但问题也不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而问题的焦点之一,拿杨东平先生的话来说,"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问题,是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以来始终没有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之一。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许多领域特别是文学界严厉批评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失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文精神失落”。虽然2001年、2003年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多种版本的课标教材都增加了文学教育的分量,但从最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状况看,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文学教育》2008年1月发表了郑新的《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文。文章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过分强调“人文性”,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其原因虽然复杂,但文学教育功能的缺失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国家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性质表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本源上为语文教学明确了方向,似乎可以解决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但是,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各地听了不少的课,从中得到的体会是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虽有新的形式,但实质还是一如既往。同教师们交流发现,他们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难以把握。其实,这是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理解不深,不知如何落实与实现的具体表现。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课堂上必须渗透文学教育。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周士娟 《教师》2014,(12):101-101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学承载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期望,每年中考和高考试题公布后大家首先关注的学科就是语文,足见语文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也正是这种畸形的急功近利的重视,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尴尬的教学之路。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本法则。教育健康发展的“风向标”——中高考试题正日益走向科学,其试题命制及阅卷中已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拟题走向科学、走向合理:试题可供选择,评分标准上卷。   自 1997年《北京文学》“发难”以来,随着“大讨论”的深入,语文本质的科学化,语文理念的正确化,中高考语文试题命制改革的步伐也逐步逼近本民族语言的本质,那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语文真正意义上的口语教学,是从1904年的“听说教学”发展而来,到2000年由“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历经百年历史。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语文学科设“中学文学”一科,“官话教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奏定学务纲要》一文指出:“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话,办事成干隔。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可见,统一全国人民的口头语言,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2000年,“听话、写话”被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回首2006年的课程改革,一轮呼唤“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声浪逐渐高涨。不少在课程改革初期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专家,在课改走过6年之后猛然惊醒:“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当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日益得到强化,但是语文教育的人文理念如何化为语文教育实践却依旧处在艰难的探索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人文教育表面化或泛化的态势,可以说语文教育的“人文之名”难符其实。语文是富有人文特质的学科,这一特质给语文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即语文教育应由“人文之名”走向“人文之实”。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既回归了语文知识本身的情感载体这一属性,又关注了学生主体性这一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激发之策略探究摆在了语文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制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瓶颈”。也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 1997年 11月份开始,《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相继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大,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笔者本着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 (当然完全是个人的意见 ),以此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一、偏向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  相似文献   

16.
现在职高语文教学存在“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怎样才能让职高语文教学伴随改革之风更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人文性,从而做到以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这是我们职高语文教学者的科研课题。根据我多年从事职高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其途径应该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可现在忽然读不懂语文了。说起来危言耸听,但这是我近来的切实感受,恐怕诸多同仁也有此感。前几年,清华附中的韩军先生在《山东教育》上连续发表了力作《文就是道》,语文界随之沸腾,作为对百年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令人振聋发聩。的确,近代传统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是不够重视,今日社会物欲横流,人文匮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确实应有自己的重要位置。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工具性”的大力挞伐,似乎“人文”失落,罪在“工具”。于是,一股淡化“工具”的思潮沸沸扬扬,以至于连中考都忽…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也已开始重视教学过程,但对课堂上一些细节问题仍需提醒关注。中国有句名言:“细微之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包含着语言学与文学,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确立语文科目之初就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并且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了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了时代人文思想。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很多说法,众说不一,但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精神世界的完美,即重视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由于先天具有的深厚蕴藏与鲜明的人文特征,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既是客观存在,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