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安排了求另一个加数和比较两数多少的两类加减法应用题。这些应用题都是结合计算出现的,且注意与加减法适当配合,根据数量关系和推理的难易以及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分段出现。同时辅之以补充条件、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其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  相似文献   

2.
第一册《数学》课本虽没有出现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但从数的认识到加减运算都有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用题雏形。编者意图是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就要渗透应用题教学因素:要求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列式计算,并能口述答  相似文献   

3.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加减法的意义和应用的理解;把从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初步接触到的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把握好第一册教材在应用题编排上的特点,改革教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材第二册中的应用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给应用题补充问题和条件;另一个是出现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另外,到本册为止,各种类型的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基本上都出现了.因此,综合整理全面提高学生解答加减应用题的能力,应是教学任务之一.从教材看,尽管内容各有不同,但都以掌握数量关系为训练主线贯穿始终.因而,在教学中要以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为核心,帮助学生构建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整体认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能力.我们认为采用以下的措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1.通过补充问题和条件帮助学生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解答应用题要完成两个转化过程。一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二是把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字表达式。六年制课本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向学生介绍了等分除法。由于教材中对乘除法的感性准备和铺垫没有一册加减法多,所以学生学习乘除法比学习加减法困难一些。我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首先增加实践操作,让他们多种感官参加活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从第六册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开始,专设“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的应用题,为高年级学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到第八册又设“简易方程”一个教学单元,这一单元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突出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且由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扩展到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由含有一个未知项的方程扩展到含有两个未知项的方程。这些知识为第九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奠定了基础。第九册第二、三单元的分数应用题,是以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的应用题多为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这部分知识从第一册开始到第三册结束。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加减乘除的意义解答常见的一步应用题,为进一步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末期,精心设计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下面针对一节训练课作一简单分析: 第一层次:基础训练。初步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启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中,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类应用题时,教材安排了一些“多几”用减、“少几”用加的例题和习题,但这种利用间接叙述形式的题目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解答,难度比较大。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出现看见“多几”就用加法、“少几”就用减法的错误。要克服这个难点,本人认为关键是启发学  相似文献   

9.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部编六年制第一册教材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寻求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记忆的方法,从而能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通过复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表格式应用题的结构,能正确解答求和、求剩余的表格式应用题,而且能学会口头表述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要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图形、启发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实验中注意按照《大纲》的精神,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实验课本第六册的应用题主要是在第五册学过的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用综合算式解答  相似文献   

11.
工程问题是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但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的编写,根据工程应用题的特点和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简单分数知识引人可用整数解答的例题,揭示出工程应用题的解法,这样,便于学生分析和解答。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重视例题前的训练,充分做好解答工程应用题的准备工作1.复习有关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整数、小数范围内有关的应用题。2.运用分数知识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发掘隐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数学第一册教材中讲了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即“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弄清楚求总数,求剩余这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题意,会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 ,两步应用题同简单应用题比较 ,不仅条件的数量增加了 ,而且已知条件及已知条件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复杂了。特别是已知条件与问题不像简单应用题那样明显对应着 ,学生要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 ,找出中间问题 ,才能解答。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怎样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下面谈一下具体作法和浅见。一、加强基础训练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循着一步应用题的思路 ,通过议论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中间问题 ,由于这种分析不是全新的 ,只是在分…  相似文献   

14.
复合应用题是要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才能解答的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学生必须在全面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题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复合应用题中最简单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应进行简单应用题的综合复习。复习时,举出每一种数量关系的例题,要求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怎样计算,使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等有一个全面而又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注意抓好分析与综合训练[如分析训练:要求两班人  相似文献   

15.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学习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也是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养成过程。如何抓好这个关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白宝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三小节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完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应用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是分数,但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都与整数应用题相...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结合“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安排了“求总和”与“求剩余”两类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加减法应用题的基础,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切实教好。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页例5、例6。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为解答两步应用题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使...  相似文献   

19.
多位数的加减法,是在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讲解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中各数间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和解答有关的两、三步应用题;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能运用加减法中各数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运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进行简算和速算。在上述内容中,加法运算定律和加减法的关系,是对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两步计算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步计算应用题和简单应用题比较 ,不仅已知条件的数量增加了 ,而且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复杂了。特别是已知条件与问题不像简单应用题那样明显地对应着 ,学生要学会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出隐蔽的中间问题 ,才能正确解答。这一点是学好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因此 ,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打好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1 .抓好简单应用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