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劳伦斯的两部影片<开垦平原的犁>与<河流>的题材剖析为例,对美国30年代最为著名的纪录电影导演--帕尔·劳伦斯的纪录片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独特视角、新颖性两方面对帕尔·劳伦斯作品题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认为题材本身的选择对于纪录片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再次让纪录片工作者意识到社会题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贯穿始终,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片中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本片的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俺爹俺娘》中的很多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口述纪录片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贯穿始终,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片中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本片的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俺爹俺娘》中的很多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口述纪录片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陈群 《华章》2013,(14)
纪录片是通过对真实的记录使观众发现和认识世界,如果不以艺术的视角来审视,纪录片可以被视为一种研究手段。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以及定量研究中的统计调查研究法和试验研究法。在纪录片创作个人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创作者如果具有科研思维并且有意识的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引导纪录片创作更加尊重事实,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修辞离不开语境,而其语境又具有特殊性,对语境构成的核心因素进行探析不失为研究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一个全新视角,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修辞语境构成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画面、目的、接受者、超时空、上下文五个方面,这几个核心因素共同起作用于解说词,使得解说词具有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义一次感受到纪录片真实的魅力,也让中国纪录片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内。其实中国纪录片早在1990年代就创造过一次辉焯,那时的媒体从业者以能从事纪录片创作为至高荣誉。又其实,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早在1922年就已诞生,这就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一部最早反映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人类学纪录片,被誉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力作。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一大批真实、直接、深入、生动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新世纪之后,纪录片在创作方向上过分地强调“平民视角”,使奇风异俗、艰难坎坷、孤寡残疾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代名词,纪录片创作陷入停滞期。要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解决好“纪录什么”和“怎样纪录”两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美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是国家媒体人文化意识觉醒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有益尝试.影片对地域文化的成功传播也为纪录片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洋溢着浓郁人文关怀的电视纪录片。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共同作用的语境下,这些纪录片关注人的力量、人的本性,运用俯视、仰视、平视三种视角,表现出对普通生命的关注和敬意。  相似文献   

11.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把视角定格为儿童,它记录的是片中儿童的当下,也是片外我们的曾经。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的情节、色彩、画面语言、音乐的分析,来体会张以庆导演无法复制的感性表达与纪录片中所渗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出现于社会化纪录片时期的私纪录片是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它的小众化的特色以及特殊性吸引了纪录片研究者。本文聚焦于我国新近出现的大量私纪录片作品,研究和分析其特色,说明其创新之处和发展价值,旨在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小众化的私纪录片,明了私纪录片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一大批真实、直接、深入、生动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新世纪之后,纪录片在创作方向上过分地强调“平民视角”,使奇风异俗、艰难坎坷、孤寡残疾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代名词,纪录片创作陷入停滞期。要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解决好“纪录什么”和“怎样纪录”两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探索思考借鉴表现手法多样的阶段。大批的电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建设的滞后,纪录片的创作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纪录片的概念被模糊了。在从业者中关于纪录片的讨论日益激烈。焦点就是:什么是纪录片。 为纪录片下定义,现在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或没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并不是因为纪录片不需要定义,更多的可能是为纪录片下定义的时机或许还不成熟。 如果从形而上学的视角去看纪录片,纪实手法便是纪录片与其他片种的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摄录设备的小型化和普及化,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与各领域相互融合的新阶段,与民俗学研究结合产生的"民俗纪录片"成为纪录片新的途径。但在民俗纪录片的发展中,创作者们始终面临着观察"他者"还是记录"自己"的困惑。文化主位研究法是民俗学研究中对文化表现不同理解方法中的一种,为解决创作者的"困惑",由主位研究法衍生出的主位视角创作法因此被借鉴到了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以影像为载体,具有对外文化传播价值的特殊宣传影片。纪录片中的翻译字幕需要考虑到对外传播的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作者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依托传播学中5W传播模式,分析纪录片中《女大法官》《字幕翻译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帮助影片传递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骆阳 《文教资料》2013,(35):134-136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近几年相对新兴的一种电视纪录片类型,而旅游卫视的《行者》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行者》脱颖而出呢?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的简单介绍与对其栏目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栏目特色,并将其与同类型纪录片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并研究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纪录片,每一集都会讲解一个文物,它的每一集都只有四五分钟,可以说短小精悍。《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用现代语言和科技讲述着每一件文物独特的故事。纪录片语言非富、生动、有趣,把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宝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人们提高了对国宝的喜爱度,让我们按捺不住追寻国宝的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