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漆昌琼 《师道》2013,(12):57-57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没有匕过学,不识字,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我5岁那年,母亲在生产队集体劳作时.—不小心.竞从笔陡的田头摔下了山崖,昏迷了十几天后才苏醒过来。母亲自此落下了终身残疾。其时,弟弟刚满两岁,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艰辛     
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农家妇女。1926年冬,母亲生在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户家里。生长在战乱年代的母亲,自幼养成了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不畏艰辛的坚强性格,这在她以后几十年坎坎坷坷的生活历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顺口溜     
《中小学电教》2003,(8):64-64
  相似文献   

4.
一、反映会议不正之风的①今开会明开会天天开会,你讲话他讲话人人讲话;谁来落实? 这条顺口溜可以看成一副带横批的对联,它反映了会议繁多却不能落到实处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些规则不易于学生记忆,学生在作业中常常出现错误。如果将这些内容编成顺口溜,既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又寓教于乐,使学生记忆兴趣大增,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尹艳 《初中生辅导》2008,(25):34-35
基数词与序数词之间的转化,是同学们学习使用的难点,也是常见的考点。现用顺口溜形式编写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习和掌握知识离不开记忆,学习数学同样离不开记忆。顺口溜记忆法是最容易记忆的方法,即把需要记忆的数学材料依据其主要特征编成一些顺口溜,以便于记忆。  相似文献   

8.
正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相似文献   

9.
顺口溜     
把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某些知识材料的记忆又离不开机械性的记忆,编纂顺口溜是其中的一种好办法。现将我和学生一起编的顺口溜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家教世界》2014,(2):47-47
基数词变序数词 基变序,很容易, 一二三,特殊记, th从四起,  相似文献   

12.
巧用顺口溜,是课教学常用方法。该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浅结出巧用顺口溜的方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巧用顺口溜的艺术,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相似文献   

13.
李淳茗 《初中生》2010,(9):20-20
作文成绩要提高,审题立意是关键。 考场作文五六段,卷面整洁易认辩。 材料提示看分明,构思作文一条线。  相似文献   

14.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通过自己的收集和改编,将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以顺口溜的方式教给学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口溜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英语老师的重视。它既顺口,又好玩,好记,还配有动作的表演。这样的学习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力点,始终把趣味性贯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好英语课,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充满乐趣地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5.
顺口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流传,并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当今社套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或揭露、抨击.或讽刺、嘲笑.或劝诫、教育,或娱乐、宣泄,或褒扬、称颂。人们创作的目的不同.顺口溜的社会功能也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70代末,我稍微懂事。那时家境贫寒,因为米少,饭总是煮得很稀,我们都不爱吃,母亲就告诉我们“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候米不太净,母亲便说:“吃米带点糠,一家老小都安康。”在我的印象中,诸如黄豆、...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童谣     
母亲是84岁那年谢世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她是普通劳动妇女,不识字,却明事达理,从不打骂孩子。每当我想起母亲,母爱的暖流就涌满胸怀,孩提时母亲教的那首令我受益终生的童谣,仍回响在耳边。  相似文献   

18.
19.
"顺口溜"它简短顺口,语句押韵,方便记忆,是英语教学的好帮手。针对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顺口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功笔之前不要慌,想好题目列提纲 列提纲会让你的思路更明确,一般把事情分为好几个层次,中间详写。还可以引用一些典故、俗语、谚语和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