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不朽的作品里,作家通过男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探索人性的问题。作家认为: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都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好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2.
3.
艾米莉·勃朗特向来被评论家们称为"文学斯芬克斯"。她的《呼啸山庄》一直是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奇书,被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作者爱米莉·勃朗特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性因扭曲而引发的强烈报仇,通过希斯克利夫的爱与复仇的行为进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本文就主人公的痴狂爱与疯狂复仇行为分析人性,探索人的内心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真诚相爱,然而由于复杂的世俗背景,他们被逼分离,希刺克里夫从一个具有诸多美德的少年变成遭受伤害后人性扭曲的复仇者,直至最终人性复归。他的性格演变和心灵扭曲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无奈,他近乎疯狂的复仇和最终人性的复苏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江松 《现代语文》2009,(11):106-108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以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人性这一普遍理念.此书的名物、景物和情节蕴含象征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揭示该书的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林·海尔-萨金特的《重返呼啸山庄》以希思克利夫出走的三年留白为起点,讲述了希思克利夫离开呼啸山庄后的经历,破解了“希思克利夫之谜”。萨金特通过改写希思克利夫的身份,展现希思克利夫人性之恶的方式,突出了希思克利夫的“他者”形象。除了重塑希思克利夫的人物形象之外,萨金特也通过重构情节的方式改写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在《重返呼啸山庄》中,美洲成为了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病重的凯瑟琳是与希思克利夫在美洲一起生活了5年后去世的。对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的改写体现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9.
《复活》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关于社会与现实、人生以及人性等方面的思考。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正是托尔斯泰的思想载体。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救赎,表达了希望通过人性的苏醒与回归来拯救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也是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中国社会呼唤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傅培淼 《考试周刊》2012,(35):22-23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悲剧的根源是人的世俗观念,即人的等级观念使希斯克利夫备受辛德雷的压迫,使凯瑟琳背叛了自己的自然情感嫁给了埃德加,而这正是导致希斯克利夫人性扭曲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爱与恨,并且解析了这一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对《沉沦》与《青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故事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并揭示出造成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使得这两部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对探索文学创作和鉴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死去的人》是劳伦斯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中篇小说,以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基督教义,故事的核心主题就是"基督复活",劳伦斯想展示的不仅仅是肉体的复活,更主要的是基督精神、血性意识的复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小说中的复活主题及其喻义,彰显劳伦斯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3.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不单纯是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或复仇故事。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陈述了对爱、对灵魂、对死亡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宇宙的一分子 ,而整个宇宙由不同的元素构成 ,各元素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展运行。  相似文献   

14.
虽然爱情从未垂青过艾米莉·勃朗特,但她通过《呼啸山庄》道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炽烈的爱恋,渗透到爱情最难以渗透的秘密中,表明作家的创作也许不能和他(或她)的经验隔绝,但创作主体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从某种原有的形象(经验)中解放出来,进而创造新的形象(新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刘宝华 《考试周刊》2010,(48):24-25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设计诠释了爱与恨的真谛,表现了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三代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用屈指可数的场景塑造了几位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各个场景在《呼啸山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意义与价值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朱天奇 《考试周刊》2013,(22):33-34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中叶创作的鸿篇巨制,《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结局时,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描写了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红楼梦》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之间;《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利夫,埃德加和凯瑟琳之间。而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冲突,恰好体现人类社会中的正统与异端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 ,通过塑造希克厉的形象 ,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反映了女性作者特有的审美取向———找寻完整的自我 ,弥补现实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小说家钟肇政的代表作之一,在台湾乡土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大陆研究者大多关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物塑造,近几年则转为对其中客家文化的分析。本文立足客家文化为中华文化一系,探讨钟肇政的《台湾三部曲》之一《沉沦》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通过两个家族的传奇历史塑造了四个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耐莉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家庭天使"的典型。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小凯蒂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爱情、反抗压制,既展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又透射出身处男权社会的思想矛盾。其间渗透着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0.
储继红 《文教资料》2013,(30):25-26
19世纪的艾米莉·勃朗特有着许多相互矛盾,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性情。这个个性独特的女子在代表作《呼啸山庄》中描绘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另类爱情,那是一种你即我我即你的、灵魂高度契合的感情。这样的两个主角身上有着作者双面性情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说,《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双面性情统一、集合的外化。同时,读者也在《呼啸山庄》的阅读中完成了平俗现实生活与激情历险阅读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