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钦  胡翔 《海外英语》2013,(9X):163-165
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使用了大量的日用口语、俚语、方言和黑人日常使用的口语等语言形式,使该著作的译者在翻译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通对该小说成时和张万里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这两个译文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技巧和风格。观察两中译本的优劣,从而对小说翻译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文笔独特、寓意深刻。通过对该小说的英语原文中出现的55个代词it的回指释义的分类和分析,体会和理解海明威独特的写作技巧;同时对比中译本中对这55个代词的翻译并找出翻译过程中的缺失之处。从语言学、翻译和作品本身三者交叉之处出发,发现在翻译该小说过程中缺失和失落的精美,以期对该部小说及中文译本进行新的审视和赏析。  相似文献   

3.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冒险出海并流落荒岛的故事。小说出版于1719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语言而备受读者的喜爱。同时,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誉盛名。该文通过对比《鲁滨逊漂流记》的两个中译本--徐霞村译本和郭建中译本,探讨两个译者在各自译本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姚颖 《海外英语》2013,(15):158-159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冒险出海并流落荒岛的故事。小说出版于1719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语言而备受读者的喜爱。同时,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誉盛名。该文通过对比《鲁滨逊漂流记》的两个中译本——徐霞村译本和郭建中译本,探讨两个译者在各自译本中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挪威的森林》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著,原版首版于1987年在日本发行,距今已有30余年,却仍在热销中。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这本书都很受读者欢迎。对该小说进行翻译的有众多版本,其中影响最深也就是最主流的译本有两个,一是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还有一本是由赖明珠翻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译本。由于两人翻译风格以及所运用的方式不同,这两种译本一直存在争议,译本的受众群体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文学翻译方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对比研究林少华译本与赖明珠译本在直译与意译以及增译与减译的运用的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该部作品中作者将黑色幽默小说戏谑反讽的语言风格展露无遗,集中体现了游戏化的、戏谑讽刺的语言效果,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反讽"视角并在对比南译本、扬译本和张译本的基础上,对《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语言特色的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黑色幽默小说在国内的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在国内有多种译本.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李霁野和黄源深译本中的不同措辞,探讨翻译家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译本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老人与海》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吴劳和海观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是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科学小说,在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小说首次由陈寿彭、薛绍徽翻译为《八十日环游记》,于晚清时期出版。民国初期,有叔子的重译本《八十日》出版。清末民初的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的接受环境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不同影响。在民智未开的晚清时期,译者采取了以传播西学知识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忠实译出原著的知识内容并添加了大量注释,译本充当了西学启蒙读物的角色,有助于传播新知、开启民智;而在民国初期,西学知识传播渠道增多,新式教育体系日趋成熟,教科书大规模出版,同时都市市民阶层兴起,读者对小说的阅读需求从启蒙转向消闲,因此新译本更强调情节的趣味性,对原著大量删节后只保留核心冒险情节,缺少注释,译本定位由西学启蒙读物转变为“消遣品”。  相似文献   

13.
《飘》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小说,自上世纪介绍入我国以来,已有多个译本。这些译本因其译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将选择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和2010年李美华的译本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个译本不同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分析其中的性别因素和时代因素,明确性别和性别意识对翻译和译者主动性发挥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2-96
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外国童话之一。这篇作品的翻译贯穿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100年时间,正值儿童文学翻译从边缘化向非边缘化过渡的探索时期,本文选取贯穿这一时期的三个译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小说改写的变化过程和论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王华立 《考试周刊》2007,(52):132-133
小说《野性的呼唤》(又译《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为著名的作品。该小说作为名著,已有多种中译版本。本文试析原著的风格,并对比蒋天佐、胡春兰和贾文浩三位译者的译本(分别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浅谈各译本的优劣得失,同时提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时,应引进共时和历时的观点作为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天路历程>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西方长篇小说,它的中文译本超过了30种,其中以宾为霖的译本影响最大.他的译本并非是最早的,却是第一部完整的并被公认为是最佳的译本,版本最多,在中国读者中也最具影响力.论文所关注的是,身为传教士的宾为霖在翻译此书时所采用的一些特殊策略,宾为霖译本的特点、流传,以及在宾为霖译本的影响下,<天路历程>这部宗教小说如何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彭金玲 《海外英语》2012,(18):165-167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佳作。该文拟通过对该小说斯诺和张培基所翻译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译者对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  相似文献   

19.
雷洋  胥瑾 《文教资料》2009,(35):30-33
杨静远重译的《彼得&#183;潘》是目前国内评价最好、销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中译本。本文参考了于连江博士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从社会历史因素、译者主体因素和译本语言因素三个不同层面分析杨译.旨在为将来重译这本小说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0.
小说《红字》的译本很多,这里选取的两个译本各具一定的代表性。从"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考察,发现它们在重现人物外貌、行动、言语等方面各具特色,也存在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