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张爱玲译作选二》日前在香港与台湾出版,该书收录了海明威名作《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出版的著名小说,小说讲述一位老渔夫在捕鱼的过程中,与大自然搏斗的经历,巧妙  相似文献   

3.
廖珊珊 《海外英语》2013,(21):168-169
该课题主要研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情况,通过对张爱玲和余光中两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并且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运用改写理论进行解释,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解释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得出哪一译本更能体现出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其所赋予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海观译本、黄源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动态顺应不同因素并做出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5.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然而,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批评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所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其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从量和质两方面的比较,本文认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相似文献   

7.
康顺理 《考试周刊》2011,(60):25-26
解构主义者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是开放的,任何文本都没有终极意义,强调译者的创造性。该文借助解构主义翻译观,以“意义的不确定性”为理论依据对《老人与海》的四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力图展现多译本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的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中国近代史上的翻译家当推严复。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是他首次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就译文的文体而言,严译《天演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天演论》现已有两种中译本.除严复的译本外,还有一种译本,这就是1971年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译本。两种译本文体不同,风格迥异。现  相似文献   

9.
李汀  文锶 《海外英语》2013,(23):145-146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闪耀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翻译家的身份并未受到重视,其译作也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探索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意义,将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与同期其他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其女性身份和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中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翻译活动和文学成就同样引人瞩目。然而,由张爱玲完成的《老人与海》首个中文译本始终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学者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张爱玲的文学素养与译文的情感色彩、所使用的翻译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译本的特色,帮助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体会原著的风韵。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该译本语言读来有着与其他诸译本迥异的异化特质,其重要的表现就是译语的欧化现象繁多。但译学研究领域对张爱玲汉译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研究仍较为鲜见,从照搬源语文本形式的纯欧式译语、受源语文本影响的中西糅杂式译语和引入源语文本以外的其他欧式语言元素三方面来探讨该译本的欧化语言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是美国迷惘文学的代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老人与海》,关于海明威和其作品《老人与海》的研究有很多,笔者主要对《老人与海》中所表达出的英雄主义进行探讨解读,以期能够引起读者关于作品英雄主义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张铃 《考试周刊》2014,(49):28-29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吉迪恩·图里所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为基础,对《老人与海》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探讨了翻译规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重大影响,为《老人与海》的中译本的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此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比三个中译本的优劣,而是进一步印证图里的理论"翻译规范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课文一:《老人与海》主题:坚韧顽强;勇气;突破;作家的人文精神……课文介绍《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却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其中译本《老人与海》的研究,以期给张爱玲翻译研究应有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译本主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包括: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基础。作者以《老人与海》和《边城》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反映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9,(3):88-94
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自一八四七年问世,就被看作是英国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然而,作品中寓意深刻的用词、变幻复杂的句式、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紧凑的情节安排却也造成了翻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自1935年《简·爱》首次被译为中文后,国内先后出现了数个译本,其中以祝庆英译《简·爱》和黄源深翻译的《简·爱》两个译本最为出色。本文比较了祝译本和黄译本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及译本对原著的人物、环境、情节还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