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莹 《现代语文》2013,(1):47-49,161
文章首先分析了空间形容词"宽"的空间义,指出"宽"有三个空间义:维度义、面积义、位置义,重点对"宽"的"维度义"和"面积义"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空间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的机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黔东苗语中的niangb和diot是最为常用的空间词之一,二者能对译成汉语中的"在"。Niangb在苗语中做空间动词,后接NPL,表达静态物位关系,niangb NPL结构一般前置于动词,与动词构成连动结构;Diot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已基本虚化成介词,diot NPL结构一般后置于动词,与动词构成动补结构。在语法化路径中,niangb仅在语义上虚化成了存现动词,而句法上并未虚化;diot则实现了句法语义上的共同虚化,从放置义动词虚化为介词和"持续义"助词。二者在非空间轴上的语义延伸差异,是其空间位置关系认知图景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空间形容词"宽、窄"不仅有维度义,而且有面积义。面积义表示事物展开或覆盖的空间,是维度义转化而来的,具有"方位性、方向性、延伸性"等语义特征。与面积义"宽、窄"搭配的事物通常具有二维表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空间隐喻理论,对汉日语的空间维度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从两者在数量、时间、强度、天气、评价、情感方面的隐喻义的不同进行了对比,进而探究了中日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以及认知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相似文献   

6.
黄霏 《海外英语》2016,(4):173-175
人类的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汉语成语中包含了大量的空间隐喻。该文以含"上"、"下"的成语为语料,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所含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与归类,并探讨其隐喻拓展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个体成长的"场域"。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不仅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和人文多重属性。儿童游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与儿童相分离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研究空间转向的趋势下,应加强教育空间的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一向忽视对空间的研究,对空间概念尚无明确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么不用空间概念,要么随意使用。已有关于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的文献,对空间的解释依然是传统地理学主客二分的"物理空间"概念,忽视空间作为"关系社会"的研究,并且缺少"教育空间"研究。因此,儿童游戏空间作为教育空间,其研究应借鉴空间生产理论,给予"教育空间"观照。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和教育空间的理论探讨,尝试从学理上分析儿童游戏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儿童与游戏空间的关系,儿童游戏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接着梳理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最后以儿童幽默游戏空间分析来观照儿童游戏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意境与空间境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空间与景象融合,景象与景象融合,使画面的空间与自身知觉的空间融合,人在画中,画在人中而达到一种"怡然自适"的理想境地,所以画面空间境象的表达与展现,对意境的显现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对名词的空间义与其他意义类型进行区分这个立足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汉语名词在主宾语位置上表达属性义时的形式与语义上的特点。文章认为,此时指"个"接近指"类"用法的个体量词,正是实体名词不指称实体而指称实体的"属性"事物的形式标记。并认为现代汉名词对属性义的表达,存在一个从主宾语位置,再到定语位置、谓语位置、再到"‘很’类副词+N"格式、状语位置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每一步,名词的指称功能在逐步消弱,名词的空间义在逐步消失,与形容词、区别词逐步接近,但名词表属性义时一定程度上还残留些空间义与弱指称功能,同时还具有主观性与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隐现的条件,文章认为影响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的隐现因素是:一、句型;二、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结构形式;三、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小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隐现的条件,文章认为影响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的隐现因素是:一、句型;二、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结构形式;三、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小类。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是隐喻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着手,基于真实语料,在汉日语言中常见的方位名词"左""右"及"左右"的空间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分析其在汉日语中的空间隐喻拓展义,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空间隐喻既存在对应关系也存在非对应关系。提示要加深日语学习者对该方位词的理解,并使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儿童游戏空间集主体性、物质性、社会性、教育性、游戏性和关系性于一体,是儿童成长的意义空间。空间的完整性缺失、空间的自主性剥夺、空间的生产性沦丧、空间的生命力衰败和空间的支持系统欠缺是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失衡的主要表现。对空间意义的忽视、空间主体的缺失和空间的限制是导致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确立游戏空间的儿童主体地位,以"空间公平"为导向、"关系均衡"为核心建立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支持系统是儿童游戏空间走向"空间均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表空间量度的形容词的用法多数不囿于词汇的基本义,词义由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转换已成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框架语义学理论能够对空间形容词"深"的语义扩张进行认知基础、识解基础和转换识解的描述,并阐释空间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源于原型与经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维语的"里/外、上/下、长/短、大/小、深/浅以及部分后置词"在"时间、范围、数量和状态"等目标域中的表达形式和隐喻意义。研究表明,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较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贾芸芸 《英语广场》2016,(12):50-51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思维的高级阶段。空间隐喻是语言中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认知域。该研究从空间隐喻角度出发,结合英国国家语料库进行检索分析空间介词down,探讨其在英语中分别沿着哪些隐喻义拓展。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常使用down的隐喻义而非空间义;down的隐喻义主要沿着四个方向拓展,可构建四个目标域,即状态域、地位域、数量域以及水平方向拓展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19.
游侠是都城多元文化的产物,唐代诗歌中的游侠形象,最典型地体现出人与都城空间的互动关系。游侠通过“游”的行为,不仅从物理上意义上打破了空间阻隔,也勾连起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社会意义上打破不同阶层的壁垒。游侠不仅是都城景观的观察者,也是景观的构成者,丰富了都城景观的美学层次。文学作品中的游侠形象,更是世俗欲望与理想光辉的集合体,他们有重利轻义、扶危济困的一面;亦有铺张浪费、肆意陈欲的一面。“以武犯禁”时,他们是秩序的破坏者;为王前驱时,他们又是特权的维护者和享有者。这种矛盾背后,正折射出游侠形象与都城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唐诗中的游侠形象,从地域及心理两个层面拓展了都城空间,并完成了对都城的人格化塑造。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人与世界对立"的哲学上的,固守着心物截然两分的观照立场,形成了静止的、几何式的"一远"境界的透视空间;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上的,青睐"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流动观照法,形成了虚灵的、音乐化了的"三远"境界的艺术空间,文中将宗白华对中西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