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是个古老的文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在古典文献中也屡见不鲜,是个常见的古汉语虚词。再在甲骨文中也出现过,是鱼的形象字,但该义项并不多见,人们习惯把再引申义二、两看作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再,一举而二也。很明显,该义是从两条鱼引申而来,早在铭文中就有此用法,例如羌钟上就铸  相似文献   

2.
追溯“奇葩”一词的起源,最早可以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出处,它从最初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之意,到表示“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或事物”等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名词出现。近些年来,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语言表达需要,网络流行词语不断盛行,“奇葩”成为网络流行词语之后,它的词义、词性以及感情色彩都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3.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4.
探讨英语中词义演变的原因以及英语词汇词义演变的趋势以便能对英语词汇意义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晴朗"是汉语常用词语之一,"晴朗"一词并非很早就产生了,而是经历了演化,才从单个的字走向了如今的词。在后期的演变中,"晴朗"的词义范围不仅在扩大,同时词义色彩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应用在形容人心情愉悦之上,慢慢地带上了褒义的色彩。本文从"晴朗"一词的起源入手,浅谈其发展的变化历程,探求其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6.
词义的演变有其内在的动因和演变机制。在历史长河中,"乖"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本文主要通过语料分析及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探究"乖"字的使用情况,并尝试推断它是如何演变出"违背,背离"和"顺从,不淘气;聪明"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同时,对"乖"字在河南新乡方言中作为称呼语泛化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并尝试分析其泛化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7.
"滑稽",现通指言语、动作或情状令人发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然而,"滑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中是怎样演变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旨在追寻"滑稽"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理清词义演变脉络。得出以下结论:"滑稽"本义为流酒器,后逐渐有引申义"能言善道,辩才无疑""语言行为另类"等。"滑稽"一词经历了"器物滑稽""人物滑稽"和"调侃滑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3,(5):52-52
"山寨"一词,最初是指"山林中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地方",名词,感情色彩没有偏重.如,《宋史·岳飞传》中有:"飞措画甚大,今已至伊落,则太行一带山寨,必有应者."后来,"山寨"也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含贬义.如,《水浒传》中有:"如今山上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个山寨."但由于武器的改进,筑山寨已经很难起到防守作用,"山寨"的这个意项便随之逐渐淡化,转而泛指"有寨子的山庄",沿用至今.如,《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岁首清晨,怒族山寨的羊角号‘嘟、嘟’齐鸣."现在"山寨"一词变身形容词,衍生出两种新的意义.一是指"仿造的、非正牌的(事物)",如"山寨手机""山寨货".二是指"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事物)",如"山寨文化""山寨足球队"."山寨"的衍生义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与其原义所传达的"不够宏大,非正式,非专业"的形象特性巧妙暗合.  相似文献   

10.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11.
"牺牲"作为复音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牺牲"最初成词是"牺"和"牲"在"宗庙祭祀用的牲畜"义上的并列,继而根据词义的理性引申的规律,在同一时期引申出"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和"泛指用其它物品所作的祭品"这两个义位。发展到清代,"牺牲"开始产生"舍弃"这一义位。由此义位又引申出了"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在现代汉语里,"牺牲"只保留了"舍弃"义和"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两个义位。  相似文献   

12.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春天)。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骚人墨客一直沿用“青春”的这个意思。如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代刘基《风入松》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青年时期,年纪轻,如《洛阳女儿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叶法国自然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并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波及到许多国家。中国这一时期正是接受西方思潮最为活跃的阶段。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日本为中介,同时又具有广泛的来源。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和批判性,在中国的传播如昙花一现而又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发展至现代汉语的"相亲"实为两个词。通过描述相亲相爱的相亲1、"议婚时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的相亲2的成词过程,我们发现相亲1的词汇化衍生方式分别是偏正短语词汇化和动宾短语词汇化。词汇化程度是有等级的,相亲1词汇化程度低些,相亲2词汇化程度高些。探讨"相亲2"的词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可为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的线索和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将就"一词的成词,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短语"将就"的词汇化,一是动词"就"的词义制约,一是"将就"语源义及认知的影响。最早在南宋时期"将就"凝固成词,最初表示的是"迁就"义,到了元代才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勉强"义。从历时层面来看,其词义由多样性向单一性集中。  相似文献   

16.
文通过从古典诗词和文学名著里等摘取的诸例句,分析了“把”一字词性词义的演变、语法特征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意义内涵。在正确认识和分析该词的基础上,针对多义词汉译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词义的演变受到内在动因及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传世典籍中"呷"最初表示"众声杂沓",且是一个非独立语素,词义较虚。但中古以来,"呷"的意义不断实化,至唐代固化为"小口喝"义。本文认为,"呷"这一演变历程与摹声联绵词"吸呷"有一定关联,"呷"受到了"吸"的词义感染,加上原有吃喝义的更替变化,使"呷"完成了由虚到实的词义演变。  相似文献   

18.
“义气”指天地间的严凝、肃杀之气 ,又指刚正、忠义、节烈的气概 ,后演变为“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这种演变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义气”词义演变的思想根源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其社会根源则是 :朝政腐败 ,社会生活缺少正义原则 ;泱泱大国里常起作用的道德原则只可能是“孝”。  相似文献   

19.
“走”字在古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速度的“走路”之意。高一新教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到两军交战,一方失败,“弃甲曳兵而走”,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再引申为“逃跑”。“曳兵”指拖着如长矛之类的兵器,即手握兵器的一端,另一端则放在地上拖着跑。万一被敌人追上,还可以用它来抵挡一阵,以便继续逃跑。  相似文献   

20.
“快”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相关用例,最早见于战国出土的楚简文献中。根据“夬”的释义及从夬得声的同源字,得出“夬”的本义应为残破、残损义,进而把“快”的本义理解为形容人将郁结的怨气从心口中释放出来后,内心痛快、畅快的状态,欢喜义应作为其直接引申义,“夬”兼具表意功能,“快”应是会意兼形声字。按照词义范畴理论,将“快”的诸多义项归为心态义、速度义、时间义、性质义四个范畴,结合语料,推测出各义项的产生及应用时间,形容词义项产生时间多位于上古和中古时期,副词义项产生时间位于中古后期,在近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并理清其词义引申的方向有表“高兴义”和表“速度义”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