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蕙恕 《中国教师》2012,(10):43-45
<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也有"课眼"。何谓"课眼"?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课眼"的于冲老师,认为"‘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这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全课"。[1]湖北名师肖爱国,将"课眼"解释为"一堂课藉  相似文献   

2.
教师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限制?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与其追逐名师的课堂,不如守住自己的班级。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到达发展"瓶颈"阶段,需要的不再是盲目地追着名师的课堂跑。不可否认,有些名师早已离开课堂,而一旦离开课堂时间长了,离开学生的时间久了,说出来的话、上出来的课,自然就不够"接地气"。有的名师的课像表演,"表演"不是课堂的常态,不必学、不必追。与其像追星一样追他们的课,不如看看他们课后在干什么、他们日常的课是什么样子。你必须找到他们的另一面,有些  相似文献   

3.
苛刻的爸爸     
<正>有一次语文考试,我得了97分,全班第一。放学的时候,我像小鸟一样扑进爸爸的怀里,兴奋地说:"爸爸,我今天考试得了第一名。"爸爸很高兴,说:"你把试卷拿给我看看。"看着看着,他的脸就"多云转阴"了。"考第一名就得意了?看看你这扣掉的三分,该不该呀?你完全可以考一百分的嘛!"我本来想让爸爸  相似文献   

4.
李兰 《中学生百科》2014,(26):39-40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课文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少教师把听教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听课后的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旧如故或提高有限,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教师应如何听名师之课?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成为名师呢?  相似文献   

6.
《成才之路》2011,(13):98-99
从"逃课"到"淘课"不必考试,不用花钱,不需要占座,就能与全球最顶尖的学生一道,聆听麻省、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名师传道授业?这不是痴人说梦。当下,各种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视频悄然走红,受到中国高校学生和白领追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他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泛滥的称号黯淡了“名师”令人景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个别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见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它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也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搏得“名师”桂冠者多如过江之鲫。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超载的人群倏然削弱了名师原本厚重的分量,泛滥的称号立即黯淡了名师令人敬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应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亦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  相似文献   

9.
名师靠什么成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个别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见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它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也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搏得“名师”桂冠多如过江之鲫。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超载的人群倏然削弱了名师原本厚重的分量,泛滥的称号立即黯淡了名师令人敬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应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亦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名师工程”,于是,其他地方和学校也不甘示弱,都憋足了干劲,竞相推出“名师工程”,一时之间,“名师”制造如潮涌动。然而,物以稀为贵,草因多而贱,泛滥的称号黯淡了“名师”令人景仰的光辉。试问,名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名师该靠什么来成名?难道,名师是按照计划指标评选出来的?抑或是依靠行政手段培养出来的?或许,看罢下面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够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17岁回到家乡的小学当教师,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从未间断的…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之痛似乎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是重"文"还是重"言",因人因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又如何发挥文言学习的积极作用?带着种种问题,2006年金秋时节,第八届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就"追求文与言的和谐"这一主题,在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展开研讨,共同为文言文教学之路寻找出口,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正接到新班级后,在为初一新生上第1节课前,班主任通常会给学生介绍:某老师很厉害,他(她)是什么什么名师,在全国或全省有什么什么影响……作为班主任,想在本班学生面前树立学科教师的威信,这很好理解,但作为常被"宣传"者,我个人觉得很别扭(总感到有显摆、炫耀之嫌),总是一叠声地跟学生解释:"老师其实没有你们班主任说的那么厉害,并且,名师不名师,谁说了算?学生说了算!"这当然是真心话,自己确实也没啥荣誉,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学生喜欢不喜欢还不好说  相似文献   

13.
每当看到名师登台亮相,常被课堂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智慧所折服。羡慕之余,也曾潜心实践,但与名师相比仍然无法望其项背。于是沉思,上好课的诀窍在哪里?是"好课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还是"厚积而薄发"?当看到《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我禁不住有  相似文献   

14.
有同学说:“我虽然也可以立下远大志向,可考不上重点高中,没有好老师,还不是枉然。”我认为你这种想法是有很大片面性的,少年大学生们就和你想的不一样。第二期少年班的周曙东同学在一份学习总结中写道:“学习,确实需要好的老师;但是,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这话说得多好啊!老师是引路人,是外因,这个条件是不容忽视的;但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调查一下少年大学生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勤奋自学小史。很多同学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奋斗。小宁铂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奶奶就经常给他…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成长靠谁?有人说:"我们的成长靠食物。"有人说:"我们的成长靠钱。"如果说我们的成长靠食物,食物从哪里来呢?如果说我们的成长靠钱,那钱又从何而来呢?我们的成长一直有两个人的陪伴。有人说他们太烦了,整天爱操心;有人说他们太唠叨了,不是说这就是说那。对,他们是烦了点,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也就是说,课是有灵性的,就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般,因人而异。或清新自然,或平和理性,或灵动轻巧,或恢宏高远,总之见课如见人。显然,在人课统一的状态下,教师有魅力,课堂才有魅力。那么,教师的魅力在哪里?课堂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一、教师有"气",课堂则有"势",从而充满吸引力有人说,上课需要一种感觉,这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否则名师的课怎么一到我们手上就变了样?的确,"课感"学不来、学不像,因它源于教师的"气",并影响着课堂的"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有无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名"在教育界成为热词。教师择名校,家长择名师,更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推出的名师工程。但是,何为"名"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主题。只有明确了"名师"这一概念,才能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名师。  相似文献   

18.
张海生 《辽宁教育》2013,(4X):46-46
<正>每每公开课、优课评选,为数不少的"模仿秀"老师就展开名师名课"网络大搜索",模仿名师"一招一式"去组织教学,去启发学生……可教学效果却相去甚远。在娱乐圈,演员都想成为"明星";在教育界,教师都想成为"名师"。明星一直是娱乐新人模仿的对象,每个教师都想通过模仿名师的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按图索骥、一味模仿却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星教师刘欢在评点《中国好声音》选手时直言"自己不主张模仿,好声音的前提在于它真实的本性……每位选手都应该展现出个性和声音的特质。"诚然,名师课堂呈现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设计,还有融洽的课堂气氛和精湛的教学技艺,给一线教师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学习名师课一味地照搬,盲目模仿,也会忽略自身的素质,失去自身的教学风格。齐白石老人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那我们学名师,究竟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内心是关键要想让听课真正起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扭转教师自我成长的观念,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有了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途径来提升自我,就会主动去听课,甚至没有教研活动也会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或者去蹭附近名师的课。有了内心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深深懂得"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道理;就会明白"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  相似文献   

20.
与常态课堂相比,之前我是极不情愿接受赛课或者叫"秀课"的观点的,觉得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曲解。但倘若把优质课视为名师对潮流的引领,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进而实现常态课的优质化,那赛课就具有了更大意义。下面就以赛课为例,谈谈个人对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评价一堂语文课,标准之一是"符合教材特点,使教材得到有效使用"。教材有何特点?怎样用教材方为有效?这是个必须思考却往往被忽略的问题。关于"教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