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奈语义转移轨迹,即:(1)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2)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条语义转移轨迹,即:⑴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⑵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汉语数字的模糊语义与翻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数的基本功能是用于计算,但在民间语言和学作品中,数字常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这是数字的模糊语义现象;这种模糊语义的数字具有比喻或夸张的修辞功能,我们根据语义等值和功能对等的理论,探讨汉语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认知基于核心地位,对句子语义的认知是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通过问卷分析研究发现蒙古族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汉文化的了解、认知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只有让蒙古族学生掌握汉语的认知方式,重新建立起思维模式,配合语言本身的教学,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汉语。  相似文献   

6.
以"悲剧"与"杯具"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网络流行语"杯具"及其相关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模式。"杯具"来源于"悲剧",但其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因为谐音双关,人们通过对"杯具"与"悲剧"的相关信息投射,整合推理出"杯具"的浮现意义。与"杯具"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基于其不同的输入空间信息的整合使得其浮现意义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语义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的模糊性,不但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内容,而且对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也可以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从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出发用具体的案例解释了语义模糊的成因,并指出了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语颜色词的是非、好坏、善恶、吉凶、尊贱、正反、臧否等两极性的语义,是由汉民族尊正贱间、天人合一、趋吉避害、尚神信教的心理认知,尚色、服色等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现代外来文化的认知,以及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辞的认知,共同观照、历时层积而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谐音新词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也体现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汉语谐音新词中蕴含着隐喻理据,表明任何语言都是人类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谐音新词流行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也值得关注,如求新求异、诙谐幽默、模仿从众以及调侃自嘲等心理。  相似文献   

13.
汉语缩略语是在人们追求交际的便利和效率过程中生成的简称或者缩略表达,其命名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结合认知语义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试图剖析汉语缩略语的命名机制及使用规律,升华对汉语缩略语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汉语中“前”字错综复杂的使用情况,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学的体验观,隐喻理论,意象图示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研究发现“前”主要有六个义项,都集中在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其在时间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源域空间域,证明“前”的隐喻用法尤其是在时间域的隐喻已经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5.
模糊集合论创始人查德(L·Zadeh)及其合作者雷可夫(G·Lakoff)对模糊限制词作了一些研究.他们所研究的限制词,大都是副词或副词性短语,对我国学术界介绍和研究模糊集合论(包括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影响很大.本文拟就模糊限制词中的程度副词作一些探讨;并把模糊限制词的研究扩大到形容词,把形容词、副词的限制作用放在一起考察,分析它们语义限制上的差别并对查德的某些说法提出异议(为引文方便,我们约定限制词为H,被限制词为C).  相似文献   

16.
简介国内外模糊语义学的发展概况,阐述了词语、上下文及背景知识的模糊意义,强调阅读理解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存现句自上世纪40年代由吕叔湘先生提出后(时称存在句)至今,对该句型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方法、研究层面、研究角度方面均有拓展。本文将运用格语法理论,参合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语义格研究的成果。尝试对汉语存现句深层语义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汉语方位词组“在……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上”的词组的统计结果,从认知的视角对“在……上”的空间语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上”的界标具有点、线、面、体的特征,而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要用at,in,on,above,over等方位词来表达.这说明语言表达作为人类认知的反映,是具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19.
谢薇薇 《文教资料》2010,(25):32-34
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现象,合成词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本文从认知完形、认知域和认知突显角度解释了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现象。通过这些要素对汉语偏义复词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一是认知完形原则促成了偏义复词相近或相反词素的结合;二是偏义复词的认知突显是动态发展,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语义模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其根源在于人的认知差异。而范畴化作为人类类属划分的活动,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可以为语义范畴模糊性的产生根源提供一些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