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而乡土化体验活动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出孩子写作的乐趣,让作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社会实践。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乡土体验中,汲取乡土营养,触发习作热情,丰蕴爱乡情怀。教师在教学作文前应创设一系列新颖、易操作的乡土体验微活动,引领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写出"乡土味"的作文。一、诵诵乡土童谣"蔡林蔡百家,日夜摸鱼虾,摸来鱼虾给人家,自吃糠糟豆  相似文献   

2.
乡土作文,就是要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资源开展作文教学活动,并尽量呈现原生态的充满泥土气息的作文面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获得写作素养的提升。其中,乡村特有资源包括出生成长地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及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所以就乡土作文而言,农村孩子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都市的孩子,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生活模式较为单调。乡村教师应当发挥本土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当地的乡志祖谱、农村风光、风土人情、田间耕作、民间游戏等为写作服务,让学生写出充满乡土味的作文。  相似文献   

4.
农村不少小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其实对于生活在农村广阔天地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笔下应该有本地的风土、人情、生活、劳动的情趣。民俗风情清纯可爱,更原生态,能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乡土语文资源可谓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写作财富。如何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农村乡土写作素材,提高作文能力,使乡村孩子的作文能够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我结合平时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马威静 《考试周刊》2012,(29):55-56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作者从"走进乡村生活,寻找写作素材和利用网络手段,激发写作兴趣"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力求在农村的习作教学中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反映到习作里的内容,大多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偏偏去生搬硬套一些陌生的"范文",七拼八凑成"新八股文"。针对这些不足,我着手进行了以"土"为主的习作研究,让学生写土风光,描土人物,述土生活,习作训练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目标,让农村孩子笔下的习作,飞扬着灵性,飘洒着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乡土作文是立足于反映本地本土的民间故事、地方掌故、趣闻轶事、民俗风情以及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的新气象。生活在广袤土地上的农村孩子,生活基础有别于城镇的孩子,因此,作文教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培养学生写乡土作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了让农村小学生爱上习作,笔者进行了几点有益的尝试。一、拓宽孩子一双慧眼——发现“乡土”自然之美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农村孩子见识少,知识面窄,没有城里孩子的写作素材多……其实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接触到的是有别于城市孩子的另一片广阔天地,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着青山绿水、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谢、季节更迭、山峦小溪、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村素材,走进田园生活,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系列写作,有利于提高农村孩子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田间劳作,拓展素材;野外活动,丰富素材;农家节庆,汲取素材。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得好:"言为心声,文为心志。"习作,就是孩子用"心"来说话,用笔来流露真情;从而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然而,过去的写作教学给学生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加大了写作难度,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畏惧写作的情绪。而新课标对习作要求的概括就是:喜欢习作,自由表达。除此之外,再没别的要求。显而易见,新课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要转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和巧妙地学科融合进行以农村特色为主的美术教学。上出让孩子亲切,贴近孩子生活,让孩子学习欲望更强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适合于我们农村学生的美术资源,孩子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才是我们学习美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2.
形成个性化习作是习作教学的真谛,是广大教师习作教学的共同追求。我们要从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还学生一个"乐写、敢写、善写"的空间。让我们带着一种期待,点亮孩子个性习作的灵感,欣赏孩子带给我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农村有许许多多值得学生去观察、体验、探究的乡土资源,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写作的好素材。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农村生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素材库,并创设写作机会,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乡土素材进行写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农村孩子怕习作,农村教师也怕教写作。如何找到一种让师生都喜欢的作文教学方式呢?经过实践,我发现让农村学生进行仿写,是一种好方法。仿写让学生学会观察、激发想象;仿写让学生乐于体验,积累习作素材,掌握习作方法。学生在习作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并写好作文。一、仿中学观察新课标指出: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为真情实感是文学作品的血肉和生命。本文从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要帮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习作素材,培养农村孩子初步的写作兴趣;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体验人文风尚,发现美好的乡村风光三方面探讨了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挖掘乡村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嬉玩中,从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从农村的传统节庆、风俗民情中积累写作素材,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就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黄巍松 《成才之路》2012,(29):13-I000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故此,农村学校应该因地制宜,重视挖掘、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快乐习作,从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往往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写作效果,无视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孩子觉得无话可写。现将我的习作教学中,尝试的习作"三步曲"与大家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9.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习作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习作,让学生对乡村生活赋予更多的关注、更深的体验,以乡村学校、家庭、社会为体验场景,从体验素材提炼写作主题、体验情感奠定写作基调、体验认知锤打写作内涵、体验过程迁移写作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洋溢乡村气息,彰显体验主题,写出鲜活灵动的作文。  相似文献   

20.
王金铃 《教师》2010,(23):103-104
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长期接触的是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文化氛围不浓,信息闭塞,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导致他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言之无物、表达能力不强等弊端,达不到新课标的习作要求。其实农村的孩子在写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农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