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安庆枞阳话完成体标记"条[tiau35]""子[ts■]""了[liauo]/[liau214]"可以单用,可以组合,一共构成六种标记格式",子[ts■]"是典型的主标记。六种格式在共时平面上又明显地分成了相互影响的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4.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光山方言的语气词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探求了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及语法意义,描述了它们的发音以及语气词"啊[a]""哦[o]""欺[e]""唉[ai]"的音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7.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8.
"倒头[t■41 t’■35]"一词是连云港方言中纯主观性的区别词,主要表示言者对某人或某物不满的一种主观评价,该主观义在具体的语境中有特定的意义。随着"倒头"一词的广泛使用",倒头"表达言者的主观性程度加深,促使"倒头"词义虚化。  相似文献   

9.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e)(?)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e)(?)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e)(?)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e)(?)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仁怀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本文就其中几个特色词,如:正正[tsn~(13)tsn~(13)]、恁[ln~(13)、些[ei~(44)]、着[tsau~(21)]、一头子[i~(22) t‘ou~(21) ts~(42)]、非[fei~(44)]、惨[ts‘ε~(42)]、够干[kou~(13) kε~(13)]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1.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2.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ηo213]"和"吾侬[ηo213-22nu213-35]",复数为"阿拉[laa]"。在日常方言运用中,它们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成句子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中在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现象,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阿拉"指代单数"吾""吾侬"。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吴越"水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鄱阳镇方言中,"V+□[pu11]+了1"可以表达动作对象或主体发生了致使性脱离或去除,也可以表达动作对象或主体的状态发生变化,一般这种变化是消极的或者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助词□[pu11]在构式"V+□[pu11]+了1"中词汇意义虚化,主要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而且构式"V+□[pu11]+了1"中的谓词V有一定的语音、语义限制。  相似文献   

14.
引言普通话表多数的"们"只能用在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的后边,用在指物名词后边,是修辞性的用法,多见于文学作品。如果指人名词已有数量定语修饰,一般就不能再加表示复数的"们"。而武邑话的"们[·mn]"可以用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体词性成分之后,所指事物类别几乎没有限制;在句中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定语、谓语,还可以跟数量词定语兼容。据  相似文献   

15.
判别式法是判别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根的主要方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判别式"△"的应用可以说是"三头六臂",本文为你一一道来.一、"三头"1.由"△"的符号判定方程根的情况例1不解方程,判断一元二次方程x~2-2kx 4(k-1)=0的根的情况.解∵a=1,b=-2k,c=4(k-1),∴A=b~2-4ac=(-2k)~2-4×1×4(k-1)= 4k~2-16k 16=4(k~2-4k 4)=4(k-2)~2≥0.∴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评析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阿拜箴言录》中附加成分"-Atu■n"的分析,推导出"-ɑtn(-etin)"是"-Atu■n"的简化形式的结论,同时通过举例说明"-Atu■n"仍运用于现代哈萨克语的情形,但古语色彩比较浓重,一般只运用于口语、诗歌中。  相似文献   

17.
郴州话里的"地"是一个纯体标记,与普通话"了1"相比意义更单纯,与动词关系更紧密,使用也更具强制性。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有多个完成体助词,其中一个是纯体标记,如郴州话里的"地";另一些则为消极性体助词,如郴州话里的"呱",还带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与近代汉语的完成体表达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都有多种用法,用作助词时二者之间有时非常相似似甚至相同,需要仔细分析。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二两节分别讨论助词“倒”和“起”的各种用法。第三节比较助词“倒”和“起”的异同。第四节探讨助词“倒”的来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综合古今语音演变关系、古代白话文献用例、不同方言的对应关系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来考虑,大方话表持续的助词“倒”来自南昌话等赣语方言中也可表持续的“到”。第五节:余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与普通话结构助词"的、地"相对应的闽南南安方言的结构助词"其",着重描写"其"的连用格式。采用的例句和标音以泉州南安水头话为根据。与普通话结构助词"得"对  相似文献   

20.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