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湖北阳新方言中"到"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话中,“到”一般用作动词,而在湖北阳新方言中,“到”还有介词、助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3.
湖北巴东方言中,"到"除了做动词以外,还可以做形容词、量词、介词和动态助词。其中介词、动态助词是语法化的结果。在对巴东方言"到"的多功能性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可重构巴东方言中"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6.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对兰银官话银吴片平罗方言中的"给"字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给_(介词)给_(动词)给_(助词)"的形成机制。通过与兰银官话其他方言的比较认为"给"在平罗方言与兰银官话其他方言中存在差异。参照"给"的语法化研究,"给"字句的部分来源呈现出汉语内部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平罗回汉民族使用"给"字句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其差异表现出"给_(介词)给_(动词)给_(助词)"这一特殊用法来源于回族汉语,并影响了汉族汉语,而回族的用法可能是受到了阿尔泰语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着"字在重庆方言中虽然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学术界对于重庆方言中"着"的词性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文对"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和助词用法,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11.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着"[·ts']在祁几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较重的词,它有方位介词、动态助词、方位词、语气词四类用法.从认知角度探讨方位词"着"的来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上"、"沿"等词集动词、方位词用法于一身的现象,可以看出方位词"着"[·ts']与方位介词"着"[·ts']一样是源于附着义的动词"着"[ts ' 33].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来"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统计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了"来"的不同用法,发现"来"作为实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所占比重最大,作为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十分丰富,作为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依然保留在亳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中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 ,“将”的用法有 :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5.
五河方言"给"字句可表达"给予""处置"等义。文章从动词"给"、介词"给"、连词"给"、助词"给"等四个方面探讨五河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总结五河方言"给"的语法化路径,为五河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6.
《老残游记》中"为"字用法共259例,其中动词72例,占27.8%;介词41例,占15.8%;副词5例,占1.9%;助词34例,占13.1%;连词5例,占1.9%,做语素构成连词"因为"有27例,占10.4%;凝固结构共75例,占29%。可见,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分析可以勾勒"为"字用法的历时变化情况,反映语言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文章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对该书中出现的“将”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同时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用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可"是一个多功能语素,在各方言中的具体表现有一定差异。文章在语义图模型理论的视角下,详细描写了天津方言"可"作为动词、助动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的具体用法,指出其语气和语音特点,同时对"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构拟出天津方言"可"的语义图模型,从而清晰地显示出天津方言的"可"与其他方言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单县方言中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虚词[tou°],暂借同音字"都"(本字待考)来表示,它的使用频率很高,可以分别用作副词、介词和助词.本文主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对其多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和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