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固始方言“可VP”问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始方言中一类特殊的问句———“可”问句,将其与普通话反复问句、是非问句进行比较,发现其间的差别与对应关系。“可”有体的区别,尝试从表里值的角度揭示“可”的表现形式、句法功能及使用条件,试图探讨“可”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描写了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几种形式,对"可VP"的句法功能分布以及"可"与状语的位次关系问题作了探讨,还论述了述补结构中的"可VP"形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相似文献   

4.
江苏东台方言作为江淮官话泰如片的一种,其语法中也存在与朱德熙提出的“F-VP”式问句类似的问句~((1))。从句法成分的角度看,东台方言中可以进入“可+VP”式问句各句法成分的词汇各有特点;从问句类型来看,江苏东台方言中“可+VP”式问句与普通话中的是非问、正反问式交叉重叠的关系,与普通话中的问句类型存在不对应、一一对应、一对多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六合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其正反问句形式上不同于该片区的其他方言,主要采用"给VP"句式来表达。正因如此,"给VP"问句本身呈现出多种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此外,疑问副词"给"作为焦点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声调发生了促化现象,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语用功能上进行解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时体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寿县方言的"可VP"问句。分析该问句的类型及其特殊性,并将该句式与阜阳方言、合肥方言做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介绍属江淮官话的泰州方言中“个VP”反复问句的基本格式和常用变体,对“个VP”的句法特点进行了考察,并论述了“个VP”在述补结构中的形式问题.与普通话“VP不VP”型反复问向相比,泰州方言“个VP”型反复问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是河南方言的一个特色。其用法之多,用途之广泛令人难以想象。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及其简单的用法。对于"中"的语用功能则关注较少。本文基于Leech(1983)"礼貌原则"和Verschueren(2000)"顺应论"思想,结合在线语料库和日常生活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河南方言"中"的语用功能。"中"的语用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9.
商丘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在表示是非问(包括反复问和选择问)时,一般是用"VPneg"句式,这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而"VP-neg"句式是一种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也是正反问(反复问)向是非问演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吗),文章从"普—方—古"角度描写分析了这一方言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0.
"可"作为副词时,大多数学者虽然承认能表达程度深的意思,但更倾向于将其归入语气副词。在信阳方言中,"可"主要是程度副词,而且作为程度副词时,有别于语气副词"可"。论文首先论证"可"在信阳方言中归入程度副词的依据;然后分析"可"做程度副词时的语音特点(即重读)和句法分布;最后简析一下程度副词"可"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陕北绥德话的"是不是VP"问句。具体分析了"是不是VP"问句中的语意倾向,梳理了该句型的历史发展线索,进一步确定了该句型应该归属于是非问句。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方言中"中"有"成、行、好"的意思,本文疏理了"中"的几个义项,讨论了河南方言用"中"表示"成、行、好"的文化内涵。其中牵涉到中庸心理、对称的审美观、封闭心理等。这一研究折射出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出方言词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杨慧 《文教资料》2020,(7):10-12
南京境内方言“可VP”句式可具体分为三种:“格VP”(高淳方言圩乡话)、“阿1VP”(高淳方言山乡话)和“阿2VP”(南京方言).三者在基本句法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未然体”和“已然体”的构成形式上有所不同.南京方言“阿2VP”主要通过句末语气词区分“未然”和“已然”.句末语气词“啊”表示“未然”,“啦”表示“已然”.高淳方言主要通过改变句首发问词格式区分“未然”和“已然”,都是在原发问词后加“有”,但“有”字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得是”问句是关中方言中的是非问句,在语义上,“得是”问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表示反诘,语义居中,没有明显的肯定或否定趋势。第二,表示说话人故意曲解对方的语义,语义倾向于否定。第三,表示主观推断,语义倾向于肯定。语用上,“得是”问句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求证式、推断式、求同式、反预期式,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河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言中保留了大量上古以来人们口头俗语流传的痕迹.本文通过对河南丰富的俗语词资料进行比照分析,对其中一些俗语词义项的源流加以考证,从而表明方言中俗语词的研究对我们全面认识词汇及词汇发展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汪婷婷 《文教资料》2011,(33):30-32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的种类、疑问程度、使用情况均与普通话相异。本文通过对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研究来揭示其与普通话的差别,以便普通话在南京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遵义方言的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有同普通话相一致的地方,也有独自的一些特点。本文采用与普通话相比较的方式,从是非问句的语义类型、语气词、与普通话是非问相对应的疑问句形式和特指问句的结构形式、疑问代词、句未语气词等方面,对遵义方言的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高陵方言的是非问句与普通话不同.高陵方言中没有"吗"字是非问句,根据所表达语义内容的不同,可以使用疑问语调来表达,也可以使用含有"得"或"得是"的问句形式来表达,但比较常用的是含有"得"和"得是"形式的是非问句.  相似文献   

19.
福州方言的选择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福州方言选择问句与普通话同类不同的句式加以对比,说明方言句式与普通话同句式不但用词有所不同,而且在句式结构上亦有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李文浩(2009)提出,淮阴方言的反复问句采用动词或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这一重叠式主要是由于否定词直接省略或者脱落而成,否定词前后的音节在读音上未受影响。如果提问部分是单音节,直接重叠该音节;如果提问部分是多音节,则只重叠第一个音节。该文从反复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