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引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空白论"两个重要概念探讨李清照词的英译,分析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在自身的期待视野影响下如何理解原文和产出正确的译文;此外,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合适的译法处理词中的空白,同时在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一些空白,保持词的高度艺术性,让译文读者有想象创造的空间,以获得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成语"措手不及"在中国古代四大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共出现53次。在以上四部小说有代表性的现代英译本和汉英词典中,该成语也都有多种英译文形式。文章主要对这些英译文形式进行分析,指出汉英词典中词条的英语对应词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是京味小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小说的四个英译本为切入点,从称呼语、诅咒语、地名三个方面分析体现"京味"文化负载词、词组、俗语的翻译,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四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在北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以及译文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异化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葛浩文译文所有政策性语言,从中选取典型例子,考察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创造了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如何做到将文本中的"空白点"具体化,归纳总结葛氏译文中所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替代、增译、省译、正说反译等翻译技巧,期望能为小说中政策性语言的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创作的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本文研究了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背景,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式,认为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既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期待,发挥译文读者主观能动性,尽量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闽"实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译文也不能一味迁就读者,而应超越读者、创造读者,不断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增词译法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由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增词译法的效用主要在于弥补词义非完全对应、弥补句法差异、满足译文语用和弥补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增词译法才能使译文做到真正的"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7.
汉语"听说"有指明消息来源的作用,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具有同样功能的词"听见说"。通过调查发现,这可能是受到满语此类用法的影响。清代满汉合璧材料汉语译文中的"听见说",是对满语单词"donjimbi(听见)"和"sembi(说)"的对译。满语的用法很可能一度渗透到清代汉语中,又随着满语的衰落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Danes提出的主位推进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从语篇角度出发,对英语和汉语语篇主位推进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位推进这一结构衔接手段对于英汉翻译所提供的新视角。主要探讨了"诗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短小精干类句子的主位推进的模式及其译文中所体现的主位推进痕迹,体会其译文中的诗意及所反映的诗小说连贯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曾丽馨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04-106
《廊桥遗梦》中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作者对文字的巧妙应用,小说中处处散发着文字的芳香。色彩词即属于其中的一种。首先探讨《廊桥遗梦》中色彩词的隐喻含义及其修辞作用,继而分析与之相关的汉语翻译及译文如何尽量做到信息保全。  相似文献   

10.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展现人物原有的风姿,使外国读者印象深刻,达到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的效果,成为小说译者追求的翻译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方面给予了译者有效的指引。本文通过会话含义理论推导贾平凹《黑氏》一文中人物对话的意义,进而指出小说中的对话英译应注重再现原文对话的语言特点与再现原文对话的意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亲像"属于闽方言短语,其有表示"相似"之义、推证之词和譬喻之词三种用法,并且大量运用于潮汕方言小说《和尚舍》中。本文通过以《和尚舍》中"亲像"的使用为例,并比较小说中的类似用法,对"亲像"的语义进行分类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语境对词、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必须依赖于其语境才能判断和选取出最恰当的意思。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情节性、环境性”等特点更使得语境成为译者翻译小说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该文以欧·亨利小说The Last Leaf为例,对两种较为广泛流传的译文进行了比较,探究了语境对汉译小说中译词和译句的影响作用,讨论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对相关译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9,(4):68-74
以语境理论中的语旨要素为核心,选取中国神话典籍《山海经》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模糊指称解读、一词多义、文化核心概念词三个方面探讨"显性语旨"和"隐性语旨"在译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译者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语旨要素,从而提高译本的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翻译目的论摆脱了以原语为决定要素的翻译观,从译文的角度研究翻译,强调了目的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小说是一种以大众阅读为目的文学形式,小说在翻译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原文适应目的语读者,从而确保小说的"可读性"。本文对美国著名爱情小说家特丽莎·米尔本的小说The Cowboy Sheriff及其中译本《牛仔警长的抉择》进行实例分析,从而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选取池莉《太阳出世》中的脏话,结合其对应的英文翻译分析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目的在于为新写实主义小说中脏话的翻译提供策略参考,以便译文生动还原新写实主义小说中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将古诗词中出现的色彩词汇分为非修辞性色彩词与修辞性色彩词,然后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诗"三美"论来探讨它们在英译中的处理.对于非修辞性色彩词,一般直译,但需注意色彩的变幻性和模糊性.而对于含特殊文化内涵的非修辞性色彩词,不应想当然地译为英语中相对应的色彩,而应采用意译,以求更忠实原文.还有一类词,虽本身不含特殊文化内涵,却也要采取意译,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对于修辞性色彩词,作者分别从借代、双关、比喻这三个角度出发,阐明英译时应体现该修辞的手法,这样才能使译文保持原汁原味.此外,对于一些非修辞性色彩词,翻译时如果能适当地运用修辞格,将使译文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一提起小说,就会想起《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小说”一词在中国典籍中的第一次出现。但这“小说”与我们要研究的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是何种关系还是个问题,因而这个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中国小说产生的时代,正如《列御寇》篇说“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这“几何”一词并不能说明《庄子》与几何学的出现有什么关系一样。不过,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歌唱词中的衬词在翻译中通常被忽略。南音衬词是其唱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衬词对于南音具有重要的文本信息功能和艺术价值。翻译者在南音唱词的英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南音衬词的翻译方法,在译文中体现出南音衬词的对等信息和对应形式,尽可能做到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