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须"和"需"音同而形义不同。"须"本义指胡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显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需"本义指遇雨停下来等待,常用义指"需要",现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显动词用法(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因二者音同义近,常与几个共同的字组成的词也易混用。"必须"和"必需"就是其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2.
"必需"与"必须"这对同音词,都有"必要"的意思,但如果不加区分,抓来就用,就难免出错。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析。词义。"必需"的核心是与物质相关的客观"需要",强调某些物质"一定要有""不可或缺",而"必须"的核心在于"须要""应该",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词性。"必需"是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而"必须"是副词,在句子中多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语法功能。"必需"后面可以带宾语,而"必须"不可带。此外,"必需"  相似文献   

3.
纠错作业本     
《小学生》2013,(Z1):32-35
大错小错都会有,学会纠错就不愁!"需"和"须"纠错:"必需"应改为"必须"。分析:"须"有"应当""等待""胡子""片刻"等义项。常用的词组有:"无须""必须""胡须""须臾"等。  相似文献   

4.
"必须"之"需" ——"需"与"须" "需"和"须"都有"要"的意思,两字音同义近,因此常被混同,时有误用,这主要体现在由它们为语素构成的诸如"必需—必须""需要—须要"这一类词上,手头就有这样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引言 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眨眼"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虚拟夸张义、出乎意料义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一眨眼"既可以用于现在完成体,也可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一眨眼"在民国时期词汇化为副词,句法环境的改变、认知隐喻以及语义融合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界对职业类名词的研究较为粗略。本文以"家""师""手""员""工""匠""者""人"等8个常用名词后缀为例,研究此类名词的构成方式和后缀选择倾向。研究发现,就职业类名词"X+名词性后缀"而言,"v+n"是职业类名词造词的首选。"v+n"式中,名词性语素"n"或是谓词性成分的核心论元,或是事件中的重要参与者,由动作行为转指动作行为参与者的路径较短,生成的合成词透明度较高。当"X"是名词性语素时,"X"不是隐含谓词的核心论元。隐含谓词或因理解上的类推而脱落,或因难以补出而省略,整个合成词呈现为"n1+n2"式。n1是事件中的典型角色,以"n1+n2"模式生成职业类名词需启动隐喻机制。此外,八个常用名词性后缀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语义分工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请以"带着上路"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思路小指点】"路"既可以是实指的路,如乡村小路、城市大道等;也可以是虚指之路,如人生之路、事业之路等。"上路"则含有"开始或重新踏上道路"的意蕴,暗示前路遥远而崎岖,需要某种精神力量才能征服。既可以"带着"如"书籍""礼物"等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概念,如"自信""勇气"等。要写得新颖深刻,务必避俗求新、虚实兼顾,可先从各种各样的路中选定一条自己心中最为熟悉的"虚路",再填补走上这条路所必需的寄寓某种影响力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譬如"带着礼物上(人生之)路""带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历时视角考察了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死活""横竖""反正"的语义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死活"的语义演变路径有两条:一是"偏义复词链",即从加合义到选择义再到偏极义;二是"语义虚化链",即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而"横竖"和"反正"仅经历了"语义虚化链"的演变过程。"横竖"从加合义到概括义,再到任指义;"反正"从动作义到加合义再到任指义。(2)三个词都经历了语义虚化的过程,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概念隐喻与侧显,这是任指义产生的必经之路。(3)"死活"和"横竖"在任指义产生前均通过概念转喻"部分代整体",语义量达到全称遍指,而"反正"由于自身概念语义的宽泛性和概括性,可直接映射到抽象域中表达遍指。  相似文献   

11.
形容词在分布式形态学中,是没有范畴的词根,进入句法操作之后由最近成分统制它的轻形容词指派给它形容词性.轻形容词短语接着受量度范畴的扩展,汉语中的量度范畴可以实现为程度副词与有语音的词缀、无语音的重叠词缀.程度副词会阻止核心移位,词根所在的合成词将保持形容词不变,其后果是扩展量度短语的谓性范畴可以没有语音;普通词缀与重叠词缀都会吸引核心移位,词根所在合成词将变类为副词,扩展以词缀为核心的谓性范畴必须有语音实现,如实现为"的".由于"的"只能位于句法合成词的最右端,常被识别为状态形容词的后缀.  相似文献   

12.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能""会""可以"在表示"能力"义时各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和语义侧重点。句法上,表示能力的"会"前面可以加范围副词"只/仅",而"能""可以"前面加"只/仅"表许可义,不表能力义。语义语用上,"能"表示的能力是受限定的,"会"表示的能力则有"通性"的性质,而"可以"表示的能力强调客观上无妨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资阳话中的"蛮是"一词进行了考察,认为其形成与南方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蛮"以及"是"的词内虚化有关,通过对比与"蛮是"的组成成分相似的"很是"的形成,认为"很是"的语法化程度高于"蛮是"。"蛮是"在资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绝对程度副词,在句法上只能作附接语,通过对比普通话中的"很"与资阳话中的"很",发现资阳话中的"蛮是"程度义高于资阳话中的"很",而资阳话里的"蛮是"与"很"都与普通话中的"很"的用法既有差异又有相似,因此判断资阳话的程度副词系统不同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重庆方言中"稀""怪""梆""溜""焦"这五个程度副词只能表贬义,可根据其使用情况分为两类:只修饰贬义词的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与所修饰成分共同构成贬义的。本文分别对之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副词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本文有选择地对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就"进行语义指向的分析,或可对副词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百姓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黎首""黎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不定"形容词和副词两个义项的由来,认为形容词义项的"不定"是由动词结构演化为形容词结构,之后在高频使用下粘合成词.成词后又发生进一步粘合,从而"不定"成为"说不定"等词的词内成分.副词义项的"不定"并不是形容词"不定"语法转化而来的,而是由表否定义语素"不"与表必然义的语素"定"直接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两个难写的常用量词——沓和摞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什么事物用哪个量词与该事物的性质形态或人们的着眼点等密切相关。性质形态不同要用不同的量词。稳固不能移动的东西用"座",可以说"一座山""一座房屋""一座石碑""一座钟"等等,而轻便灵活的东西就要用"只",如"一只老鹰""一只苍蝇""一只蚂蚁""一只手表"等等。同样的事物,人们的着眼点不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量词。"墙"注重平坦的表面时说"一面墙",注重阻碍作用时说"一堵墙",注重分割作用时说"一道墙"。同样是"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不光"有两种词性:一为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一为连词,表明两个句法成分是递进关系。此二种词性的出现是历时发展的结果:限定范围义副词"光"先与否定副词"不"结合,发生词汇化,形成副词"不光",表示超出范围义。副词"不光"再语法化为连词,表示递进义。在语义上二者有联系。从共时来看,"不光"的副词和连词两个词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此消彼长,语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