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论文摘要作者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方面与本族语作者具有差异。英美摘要作者敢于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和构建高风险作者角色来表露个人身份,而中国摘要作者更倾向于少用或不用第一人称代词,以及构建低风险作者角色来隐藏自己身份。  相似文献   

2.
以服饰词作为人物社会身份的代称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借代现象,这一借代现象的产生,源于人们以服饰作为判断人物的社会身份的依据这一心理认知。通过对这一特殊借代现象的考证梳理,可以反观中国古代严明的社会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3.
季琴 《语文知识》2013,(2):32-34
通过对支谦译经中第一人称代词进行穷尽性调查,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全面展现出支谦译经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以期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缅甸语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过程中长辈和小辈、上级和下级、僧侣和信徒之间存在有谦称、卑称和一般自称之别,同时这些称谓还有区分男用和女用的不同形式。这不仅与人称代词的形成历史有关,还与缅甸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白话在词汇、语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红学日趋成熟,但对其人称代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只有某些近代汉语专著在讨论代词时引用了《红楼梦》中的部分语句作事例,如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蒋绍愚、曹广顺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史》。本文主要从词汇语义方面研究《红楼梦》第一人称代词,总结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的体现一直受到抑制,学术交流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顺畅地进行。近20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重视到作者身份在论文中的构建这个问题。为了与时俱进,并与国际期刊接轨,国内的学术写作规范也应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就有关《盐铁论》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 ,借以管窥从上古到中古过渡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发展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多,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频繁更换,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6门学科21种学术期刊中的60篇学术论文为语料,对比分析了第一人称代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和话语功能.结果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使用频率和话语功能都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耕文明,文学是农耕文明不可忽视的载体。回望文学和文学的创作者的关系,古典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王朝的各级官员,"学而优则仕"的痕迹十分显著。源于这个现象,文学作品对社会大众的引领作用非常大。但1911年以后,随着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变化,文学作品对大众的作用也随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学具有多层面的功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的价值,同样能提供给人一种审美享受,文学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现状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进行思考,对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世界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一种渗透人心的精神力量,对人的思想性格以及价值观进行鼓舞。从古到今,分析作者身份的...  相似文献   

12.
经典女性主义文本《简·爱》有着双重文本策略:一方面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的表层故事,而深层意义上,是另一个女性主义形象疯女人梅森.伯莎所体现的女性灵魂深处所蕴藏的疯狂与叛逆,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压抑下不得不妥协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女性作家内心的冲突,从而充分体现了女性作者身份的焦虑。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6,(3):78-81
指出英语学术语篇中是否应该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存在众多争议,通过剖析英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身份,阐释第一人代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语篇功能。认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对于作者观点构建至关重要,恰当运用第一人称代词不仅不会使论文缺少权威性,相反它能帮助论文撰写者在写作过程中聚焦自己的身份和观点,因此有利于作者形成连贯明确的主题观念。  相似文献   

14.
美国自然女作家玛丽·奥斯丁以其脱俗的沙漠写作在美国20世界初期文坛中独占一席。作为第一位将沙漠作为自然写作对象的美国作家,奥斯丁在其作品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美国西南边疆沙漠的地域风貌,而且描绘了沙漠中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其中对比最鲜明的是沙漠中男女两性的生存状态。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奥斯丁沙漠系列作品中刻画的被沙漠打败的男性形象和受沙漠滋养的女性形象,探讨奥斯丁笔下异于男权主义西方世界的沙漠净土中女性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宗教文化环境,整理典籍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山海经》中表现出来的战国时楚人特有的崇日、崇凤、尊帝俊等原始宗教意识看,《山海经》虽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其整理成书者当为楚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论文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特征,通过比较语言学论文摘要英译与汉语摘要原文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分析摘要英译的作者身份建构。在宏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明显受到汉语人际修辞规约的影响,高频使用"引入目的""描述方法""陈述结果"三大核心语步凸显作者的"研究者"身份;在微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受英语本族语者学术文化传统和实践规约影响,多使用"第一人称自指结构"在语篇中自我呈现,多用"论断动词"凸显作者的"论辩者""阐释者""评论者"身份。可见,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如同语言使用一般,是不断顺应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及学术社团人际修辞规约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茜 《文教资料》2011,(23):44-45
近年的日语非纪实作品使用了各式各样的第一人称,以更好地体现统治者的性格。本文以第一人称为主,对日语文艺作品,尤其是动漫作品中的角色语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时常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经历发生重叠。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现有的西周汉语的语料中,有“我、余(予)、朕、卬、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上述第一人称代词有其语音和语源问题;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亦昊 《文教资料》2012,(32):185-187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美国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正在崛起,生态身份的介入构成了美国生态电影的独特性。通过生态地理面貌的客观呈现、图解生态危机、内化了的个体意识以及贯穿动画的主题意旨这四个不同生态身份的介入,美国生态电影构建起一种均衡的生态理念,融合自然、社会与人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既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又考虑非人生命体的利益,对人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同时注重生态整体的价值,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