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似旷达而内蕴悲感--苏轼文学作品中情感状态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苏轼作品的情感状态在表层上虽为旷达之貌,但其深层则包含着厚重的人生之悲。这种悲感具体地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创作主体哀伤于自我坎坷命运的一己之悲。二是喟叹于六亲不得相保的亲情之悲,三是感于国事民生的时政之悲。而苏轼作品在深层情怀上的这种悲感,一方面是源于中国士大夫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苏轼本人具体的人身经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他著名的游记体散文<赤壁赋>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使用,写景状物挥洒自如,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独具智慧的出世入世的超脱与旷达.  相似文献   

3.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他著名的游记体散文《赤壁赋》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使用,写景状物挥洒自如,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独具智慧的出世入世的超脱与旷达。  相似文献   

4.
姓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四川眉山人。相貌:多髯。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出场篇目:人教版必修Ⅱ教材中《赤壁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书画,无所不精且多所创新,词创豪放派,书列宋四家,画开文人风……但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苏轼两篇《赤壁赋》在叙事学方面的建树,体现在叙事学的叙事时间、环境、情节、视角等多个方面。两篇赋作的内容和主旨的各异,表现出文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叙事时间上的承接性、叙事环境上支配与从属互现、叙事情节的多变性、叙事视角的聚焦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写了将近一百万字的诗词和散文,而所写的赋却只有十一篇。在这如凤毛麟角的十一赋之中,赤壁二赋尤为人所称道。罗大经说:“太史公《伯夷传》、东坡《赤壁赋》古今绝唱也。”学者们为苏轼作传记、写专论也常以《赤壁赋》作为其代表作。当然,由于二赋内涵丰富深邃,后人在理解上也有不尽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10.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分别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七月既望”)和同年十月十五日(“是岁十月之望”)舟游赤壁,并各写下了一篇《赤壁赋》(被后世称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为秀丽的赤壁增添了文学色彩,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传世经典。那么,两篇《赤壁赋》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1.
命运经常和人开玩笑,苏轼与许多先贤后进一样生不逢时,他在中国古代那个畸形社会里,纵有浑身的才学,却也只能在仕途的案板上作鱼作肉。  相似文献   

12.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读过《赤壁赋》这篇伟大的作品,也许都有自己的体悟,也许都让自己的浮躁或者不安的灵魂安顿了下来。然而,因着不同的生命的症结不同,《赤壁赋》所起到的疗效是不同的。今天,笔者将自己读《赤壁赋》的体悟写下来,穿越时光向苏轼询问自己体悟的深浅。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在遭遇仕途上一连串的打击与迫害之后,屈原以死来明志,虽九死吾犹未悔;陶渊明身居东篱赏花饮酒,登东皋以抒  相似文献   

15.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相似文献   

17.
茫茫水面上,清风明月夜,客人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箫声在诉说着什么呢?客人说,他为"固一世之雄"的曹操及其伟业"而今安在哉"而悲慨,为"吾生之须臾"而哀伤,为"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黯神。客人之悲,悲的是人生乃至宇宙的终极问  相似文献   

18.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9.
历代公认苏轼的两《赤壁赋》为其游记,甚至是所有散文中的巅峰之作.事实上,更多的学者还倾向于将两赋归为政治讽喻文.因此,前后《赤壁赋》更多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情感变化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当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思考与情感.  相似文献   

20.
张捷 《辅导员》2012,(12):50-51
历代公认苏轼的两《赤壁赋》为其游记,甚至是所有散文中的巅峰之作。事实上,更多的学者还倾向于将两赋归为政治讽喻文。因此,前后《赤壁赋》更多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情感变化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当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历史背景,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