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2.
<正>杨绛先生今年已经103岁了,先生最近一次发声,是关于"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事件。"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自称已走到"人生边缘"的杨绛先生愤然发出诘问。由此看出杨先生对家人、亲情的呵护备至,而从侧面传达的对读书的热爱,则更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英语沙龙》2014,(4):1-1
<正>一个爱书成痴之人能在书中获得一些什么?仅以近代大才女杨绛先生的一段轶事稍做说明。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古老的习俗不再延续,很多传统的习惯被无情摒弃……但"与书为友"这一情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绝对值得人们去坚守。因而本期,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  相似文献   

4.
正家若巨木,这或许就是杨绛先生最执著的惦念。杨绛出名比她丈夫钱钟书要早,但婚后她逐渐将角色转化成"钱夫人",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杨绛先生"的名气。她夸赞"默存中西贯通",鼎力相助丈夫做学问。她说,"我这样付出,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但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的了解,是自觉的相互支持。"1989年,令钱钟书名声大振的《围城》将要搬上银幕时,也是杨绛,为他添上全书的重要一笔:"围在  相似文献   

5.
潇洒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被录制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她让我沉醉     
<正>读书,贵在"追求精神享受",这是杨绛先生说的;不过,读书的"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乐。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中悬挂已久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给我这份"乐",让我"乐在其中"如痴如醉的,只有她——《教师博览》。结缘《教师博览》,是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当时,我到学校一位优秀数学  相似文献   

7.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一年秋,从友人栾贵明先生处得知杨绛先生在重新校定她的《干校六书》和《将饮茶》,我们萌发了由我们重印这两本散文集校定本的念头。经联系,我和总编辑登门与杨绛先生面商。杨绛先生很怀疑这两本书是否还有销路,担心我们再出校定本会赔钱。我们一再说明根据我们的预测保本没有问题,杨绛先生便答应我们试试看。谁料我们在一九九二年二月出版了《干校六书》和《将饮茶》的校定本后,一时竟供不应求,初版一万册不到两个月便告罄,四月份不得不再印三万册。 由此次出书起始,我成了杨绛先生家里的常客。每次去,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都是热情相待,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杨绛先生有一比说,“读书好比串门儿”,而经常这样做的话,“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1]我是在略考我国教学论界眼下时髦风流的建构主义时,尤其是在进而察看这个主义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在《我们仨》里的句子。写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老了,白发苍苍,没有了爱人钱钟书和爱女钱瑗,家充其量是个客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  相似文献   

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名人大家中夫妇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者不乏其人。以近代中国而言,孙中山与宋庆龄、周恩来与邓颖超、鲁迅与许广平,都是史书有名的。吾生也晚,无缘接近这些先贤。然而,我却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同是文坛大家的钱钟书、杨绛二位前辈老人,感受到了他们夫妇间的殷殷挚情。 今年春天,我为编辑出版《钱钟书杨绛散文》的事去拜访钱钟书、杨绛先生。初登位于北京三里河的钱宅,心中不免惴惴,因为关于钱先生经常闭门谢客的说法早已先入为  相似文献   

13.
上海艺术人文频道24日在沪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5月28日起每周一23:30推出读书节目《读书有道》,希望在电子媒介日益盛行的今天,为观众打造一档阅读精品节目,让在沪观众体味不一样的"书生活"。据统计,上海平均每人每年读8本书,读书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欧美许多国家人均读书量为每年50本以上。在24日举行的《读书有道》观片会上,艺术人文频道总监陈雨人表示,制作读书节目看重的并不是绝对的收视率,而是希望能做出自己的格调和品位,传达给观众一种理念:阅读并不枯燥乏味,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据悉,《读书有道》栏目组邀请了出版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节目由"会书友""寻书香"和"书生活"三个板块构成:"会书友"为重点板块,采用演播室访谈形式,由主持人与两位嘉  相似文献   

14.
人文情愫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质,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在杨绛的《老王》里得到了淋漓的表达。《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情。品读这些事件,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从中感悟杨绛对底层百姓的人文情怀与观照。  相似文献   

15.
创建学习型校长、学习型学校,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离不开读书与学习。读书,在古今中外都被推崇为圣贤之道。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读书,读书成为社会风尚,读书成为校长工作的必修课,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事业成功的追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翻开书面便升堂入室,向编著者学习;林语堂先生的观点是,读书使人充  相似文献   

16.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17.
读书,可以帮助人了解许多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情景。读《我们仨》的生命旅程,既令人感奋,亦催人泪下。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钱瑗先生都是那样的自励、自爱、自尊、自谦、自律与慎独。“我们家,很朴素。我们仨,很单纯。”朴素到只知翰墨香;单纯到惟愿做学问。可是……  相似文献   

18.
我的小书柜     
◆本期推荐一:《我们仨》(杨绛,读书·生活·新知三联出版社)◆收藏指数:★★★★★内容简介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钱钟书先生在世的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遍及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经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这是一本介绍星座知识的精美图册。它以图为主,形象直观,铜版纸彩色印刷,每一页都…  相似文献   

19.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掌握方法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