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说"作话语标记时,可以分别出现在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设问句等句类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你说"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反问句、感叹句和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议论语境中,"你说"具有交互主观性功能;在不带假设复句的陈述句的叙述语境中,"你说"具有连贯功能;在准假设复句和设问句中,"你说"兼有交互主观性和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已有关于反问句研究成果分歧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反问句是否表示疑问的标准,并提出了"不是……吗"反问句表示疑问的条件:句子中的命题一般是预期信息,说话时出现了新信息,而且新信息是反预期信息,说话人希望了解为什么或怎么会出现这个反预期信息.针对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多种关系,问句有多种应答方式.  相似文献   

3.
苏魁元 《成才之路》2014,(24):57-57
在小学阶段,有这样一种语法知识——"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的学生由于不得法,改得乱七八糟。文章先对各种问句进行再认识,然后从反问句的类型(肯定形式的反问句、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把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提炼三方面进行举例分析,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4.
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种借用正反问形式表示反问的特殊的反问句,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同时在句中存在,倾向性难以在句式中表现出来,但又不能不表现其倾向性。经过考察,这种反问句的形成以及其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由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N1不XN2X"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定量考察,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结构在陈述句和反问句中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梳理,并且考察该结构所表示的各意义之间的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6.
汉语学界传统上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分析汉语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理解和话语功能角度首先对反问句进行了概略式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及其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学术界对反问句的语义讨论得较多,对反问句的韵律特征分析得较少,而反问句的语速就笔者所及,尚没有专题研究。语速的快慢也是反问句与询问句和陈述句在韵律上的一个区别特征。询问句和陈述句一般都采用正常语速,也就是中等语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6,(6):55-58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语言表达式"舌尖上的中国"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一高频度的表达式预备了一个构式,即"舌尖上的X"构式,其构式义可以被表述为"吃"事件框架。"舌尖上的"是构式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成为构式的主体,"X"则表示插入构式的填充词汇,通过注意力视窗开启使"吃"这一事件框架中的某个或多个概念成分前景化。构式压制凸显了填充词汇语义框架内饮食这一语义成分并弱化了其他的语义成分,导致填充词汇的语义发生转变从而消解了构式义与填充词汇之间语义语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对反问句和陈述句施以一定的"招数",就可以让它们相互转换,方法很简单,让我来教你三招吧。例一:陈述句: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反问句: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一个"不"、"难道"、"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转换的具体"招数"。第一招:"找"。即找否定词。否定词有"不"、"无"、"没有"等。如果陈述句里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去掉;如果没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这个"不"、"无"、"没"等加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
“呢”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呢”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的语气、或表示状况的持续;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等非是非问句里,则表示疑问语气。本文将对非是非问句里的“呢”作一些细致的探讨,试图证明:一、用于含疑问词的特指间句和用于选择问句,“呢”不表示疑问语气,而表示一种缓和地深究的语气。二、“呢”用于反问句末尾,与陈述句末尾表示确认兼铺张语气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副词"势必"进行语义分析,"势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在语义上除了具有揣测语气副词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动态性][+未然性][+较强理据性][-强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上分析,"势必"前指句子主语,后指焦点信息。分析"势必"出现的语义背景,"势必"倾向于消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12.
学界常用"企望说""色彩说"来解释"差一点没VP"为冗余否定解"没VP"的条件,但有很多语料违背这两种规则。我们基于北京话的考察提出"预期说",指出"差一点没VP"的语义诠释取决于语境预期,即语境里说话双方就事件实现预先认定的概率状况或标准规范,该格式的真值语义须符合语境预期,所否定的是反预期事件,故其冗余否定解见于明显的"反预期VP"。"企望说""色彩说"之所以有相当的解释力,是因为无标记的常规预期多指积极性的状况,这造成反预期事件往往是人们不企望的消极性事件,于是"差一点没VP"的诠释看似受制于企望色彩。语料中该格式的真性否定例远少于冗余否定例,这犹如否定句远少于肯定句:前者是依赖先设的有标记格式,后者是自由表述信息的无标记格式。此外,"差一点VP"的语义倾向也是真值合预期、否定反预期事件,只是它对语境预期的强制性低于"差一点没VP"。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中高年级关于句子的训练中,常常出现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这一类型的练习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完成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改呢?一、陈述句改反问句当陈述句是肯定句时,只在陈述句中加“难道”和“不”,或者加“怎么能不”,所改的反问句便是否定句。当陈述句是否定句时...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三人称 不能 Vp"的"能"的义项解读比较自由。在肯定陈述句里"能"和负向义动词不能搭配。还讨论了"第二人称 不能 Vp"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不能"和"别"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命令的力量方面,"不能"比"别"力量大,而且义务的源泉方面,"不能"是外在的,"别"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15.
冯赫 《现代语文》2010,(1):36-38
汉语学界传统上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分析汉语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理解和话语功能角度首先对反问句进行了概略式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及其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不信"可以归纳为话语标记,它是具有人际互动作用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拥有自己的核心语义功能,"信不信"的语义功能是由动词"信"和表示原始的征询意义的疑问句"信不信?"带来的。话语标记"信不信"主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预期"的判断,从而带来了一种交互主观性,并激活了对话语境。  相似文献   

17.
"万万"在现代汉语中有数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万万"最早表示确切的数,后语义扩展,用以表示含夸张意味的概数。受主观化影响,北宋时期"万万"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法。由于主观性的增强,明朝时期"万万"又可用作语气副词。现代汉语时期,"万万"程度副词的用法消失,数词用法依旧,语气副词的用例大大增加。"万万"的发展和虚化是句法、语义、类推和主观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类较特殊的反问句,形式上虽然与正反问询问句相似,却不需要听话人回答而能表示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从句法上来说,其成句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正反问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二是语境的制约,三是特有的语调。  相似文献   

19.
"算什么"由表示"算做什么"到"不能说是"再到"不重要、程度低、没有关系"的语义变化是其语义逐渐虚化、其主观性逐渐增加的结果,且采用相应的主观化手段来展现其主观性。语义虚化、主观化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机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有所+X"和"无所+X"逻辑上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称范畴,但两者在构式义上是有差异的。在语义色彩上,"有所+X"趋于褒义,"无所+X"趋于贬义;在主被动意义上,"有所+X"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双层意义,"无所+X"的被动意义在演变发展中遗失,现代汉语中只剩下主动意义;在语义程度上,"有所+X"的肯定程度是要高于"无所+X"的否定程度的。这些构式义上的差别致使"有所+X"和"无所+X"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