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南教育》2014,(11):44-44
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四书》等传统经典是学校“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专业民间机构每学年都到学校举办“经典会考”。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均选自名家名篇,题材广泛且立意深远,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经典文化的汉语之门。本文以统编教材四下《囊萤夜读》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勤学苦读”人文主题的群文阅读探索,意在促使学生在项目化探究中丰富语言实践,发展高阶思维,传承传统文化。1.以人文主题拓展群文阅读四下第六单元从“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这一人文主题出发,精选了多篇经典篇目。其中,《囊萤夜读》一则小古文赞美了古代少年勤勉的求学精神。学生对这一主题并不陌生,因而,教师可以以此文为基础,选择一些同主题的小古文,引导学生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发展核心素养,厚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杨道麟先生指出:“诵读是读者把诉诸视觉的文学符号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它在中国古代备受文人推崇,“南窗读书吾伊声”,苏东坡就倡言声读;桐城派直言“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姚鼐《与陈硕七礼》)朱熹在《渎书之要》中更是主张“书须成诵”。  相似文献   

4.
袁振江 《班主任》2004,(4):25-25
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从2003年下学期开始在一至六年级增添了“国学启蒙教育”新课程。该校自主编写的“国学启蒙教育”实验课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主,选编了《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左传》以及《岳阳楼记》等古文经典段落……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 教材的必选内容、诵读经典,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我国的古文 学博大精深,需要学生具备古代文学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加 强诗歌的教学,助力我国诗歌文化的传承,就应该从小学教学 抓起。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诗歌的教学熏陶,在小学生的知 识体系中初步建立起诗歌的“语境”、感悟传统文化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 热情,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古文经典承载中华文明的精髓,古文经典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文经典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更能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古文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和古文经典的认识,提高古文经典诵读的比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古文经典诵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4年9月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删除了《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经梳理发现,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诗、文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诗、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邱剑云 《中文自修》2004,(10):41-43
近两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风气,武汉、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都以开设读经课堂、课外读经等形式展开儿童读经活动。面对这一现象,有人喜有人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观点。《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一篇题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章说,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旗帜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鲁迅在《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说:“只有几个胡涂透顶的笨牛,真会诚心诚意地来主张读经。”当下一些知名学者则认为,重拾经典教育从少儿开始做起,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的雄心。本刊特辟“热点追踪”专栏,刊登有关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如何开展诵读《三字经》以及择“古”之优而“复”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9.
读完许奇峰老师《在文学经典阅读中积淀祖国传统文化——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一文(见本刊2007年第7期),很佩服许老师有如此深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许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对“‘三’字文化”的渗透,对“名著内涵”的体会,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名著《西游记》,对其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意义深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小古文,顾名思义,就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它是由《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春老师首先提出来的。小古文浅显易懂、语言精练,含义却很深刻,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基于课标要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了小古文(老版人教版教材是从五年级开始编入小古文的),之后,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与古文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文经典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什么叫经典?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说:“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作品就是经典。古代经典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载体,是开启我国古代文明金库的钥匙,经得起不断的解读和阐释。王蒙说过,《红楼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永远可以读的书!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几乎无一不具备古文经典的深厚修养。他们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智慧,做到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善于创新,对我们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读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令人想到《庄子》;读鲁迅“寄意寒星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窗13,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淡化的内容。以往的古文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评点法,老师讲,学生听。教学重点为字、词解释,而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学品位往往被淡化,学生大多觉得古文艰涩难懂,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中华  相似文献   

13.
《古文渊鉴》是清初一部大型古文选本,选文自《左传》至两宋,共计1365篇。《序》中指出古文体制“靡不根柢于群经,权舆于六籍”,属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文本于经”的范畴。考查《古文渊鉴》的体制与内容,我们发现其“尊经”更多地是从内容和功用方面,而非文体方面。其以“经”为径,“明道”为旨,“致用”是目的。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文渊鉴》和“文本于经”的内涵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登高》是杜甫名篇,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作为著名的七律诗,古今学者对此诗的解读颇为详尽,但多从意象、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等方面——“看”的角度切入,鲜有从“听”——声音角度探究。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与陈硕甫书》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经典是引领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诵读经典,对帮助孩子领略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被传承和发扬。小古文以中国传统的文言文为载体,它包含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等。学习小古文,可以让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国语言精粹,也可以让学生传承和发扬小古文中渗透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现以《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古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从福建高考考试说明看文化经典命题方向 《2012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8.
冯冬梅 《学周刊C版》2022,(26):130-132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与发展,国家与社会开始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通过“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活动,让人们来了解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经典作品来开展阅读活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人。文章主要对以经典促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展开探究,旨在引领学生积极汲取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