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初,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在“巴敦调查团”建议下,20世纪20年代后,教会大学按照“更加基督化”方针对宗教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也因之得以残喘。然而,受制于文化交流的法则,教会大学宗教教育最终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风起云涌的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强劲挑战,1920年代后,在“巴敦调查团”“更加中国化”方针的指导下,教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国化改革。通过提升华人教职员的比例和地位,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国文教学和国学研究等具体措施,逐渐改变了前期“过于洋化”的形象,开始融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教会大学把西方传统的以培养贵族绅士为目标的自由教育移植过来,实施所谓的完整教育,即从内容到形式,均以宗教为核心,而诸如声光化电、政史艺地等世俗课程则鲜有教授。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教会大学自觉抑或非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将自身融入到中国近现代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外国教育资源的中国转化,并由此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书院院训——现代校训的古代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学校特别是书院已存在校训的原型,“校训”名称近代从日本引进。“校训”名称与我国古代书院“校训”原型相结合,完成了校训概念和原型的名实统一;“校训”名称与教会大学的“motto”(校训)相对应,完成了“motto”(校训)概念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日本“校訓”概念和西方教会大学校训实体双重影响,催生了我国近代大学校训的破土发芽,使得中国古代校训原型得以明确化、概念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督教教会女子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无论是在以宗教教育为中心,还是在以去神学化教育为目的的发展阶段中,教会女子大学都始终具有改造中国国民精神、促进男女平等、培养女性高尚人格、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使曾一度作为高等教育补充形式普通中专教育面临十分尴尬和困难的境地,“大学化”的教育升级和转型开始成为普通中专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途径,盘活了教育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社区性高职学院、中专、专科并入高校这三种基本模式实际都是中专办学独立状态的历史性消失,中专“大学化”后过渡期问及其以后面临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办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为中...  相似文献   

10.
影响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丁  金思 《天中学刊》2009,24(6):134-137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并长期存在,除了中国社会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更重要的是美国教会大学解决了它们的办学目的、投资体制、师资问题、课程设置等重要因素,为后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日两国同为西方基督教会的重要差传地。日本基督教学校早先向政府立案的实例,构成了中国基督教教育界考虑同类问题的思想资源之一,并为中国基督教学校的立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比较两国的立案背景,它们都曾经历了反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但在具体层面和程度上又存在不同。两国基督教学校因各自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国情相异,造成双方对立案的态度不尽相同,而因此所受的冲击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大地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社会事业作为传教士的传教手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办。直隶省地处华北平原,京畿重地,是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区域,基督教的社会事业在这一地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基督教会积极开办医院、学校、儿童教养所,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辅助政府进行赈灾、战地救济。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弥补了政府和民间机构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与不足,而且为直隶带来新的机构设置、新的慈善理念、新的管理方式。对当时直隶的社会服务体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改良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直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千年改革发展的基督宗教,对世界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度,基督宗教对其民主社会建设的意义也逐渐得以彰显。以民主的社会价值为切入点,阐述基督宗教与现代民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在中国现代民主社会建设中基督宗教积极价值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我国民主社会建设的路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building upon the work of scholars who have been seeking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dentity and distinguishing marks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worldwide. Although there had been 13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efore the Communist rule in 1949, such institutions had totally disappeared from China during the early 1950s, only to be revived to a limited extent three decades later due to a resurgence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the 1980s. As one manifestation of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2014 Yenchi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celebrated the 9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Yenching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is indication of interest reflects a new form of Christian pres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a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elsewhe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some of the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China that merit scholarly attention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5.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筹措到充裕的办学经费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与其他教会大学不同,岭南大学的经费不是由基督教差会提供的,政府补助、社会团体和华侨捐款所占比例较大。其特点在于经费来源地域广泛、主体多样、方式多元。岭南大学经费筹措受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注重社会服务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明确的一种指导思想。起初,它只是基督教精神的一种世俗表达,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服务逐渐泛化为教会大学各项工作的准则,并成为其办学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It would seem, on the one hand, that if these purposes were being served, there would be a witnessing Christian community on the campus. Likewise it appears that the absence of any one factor would be a defect. It is not claimed that the list is exhaustive, nor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se factors would ipso facto create a Christian college, but it is likewise true that such a community would be exerting a real influence on their campus in the direction of a Christian society. We have found an ultimate purpose and eighteen instrumental purposes, or functions. Nothing has been said here about devices or techniques by which the purposes are to be achieved. Some may best be accomplished by voluntary student organizations, some by churches, some by preaching missions, some by formal classes, etc. It is not self‐evident that a student center or Socratic discussion or preaching ministry or any other single device is valid in the campus situation any more than in the general community

Many far‐reaching decisions are immediately before the Americ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s and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Primary emphasis at this juncture should be directed to defining program purposes. Careful definition of the task before us in higher education might help considerably in determining the kind of organizational pattern and auspices, both on local campuses and intercollegiately, that will best accomplish the Christian 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