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二物理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要做物体的下沉、上漂和悬浮在液体中间三个实验。物体的下沉和上漂现象容易做,悬浮现象不易做成功,其原因是该实验要求悬浮物体的平均密度要与实验用  相似文献   

2.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教学中,浮沉条件中的悬浮实验通常是让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但是,该实验对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稍微多放一点盐鸡蛋就会上浮,多加一点水鸡蛋又会下沉.笔者回想在家中洗杯子的情景,发现倒扣在水中的杯子可以浮在洗碗盆中,但用力一压后,它们又沉下去了.受此现象启发,笔者用倒置在水中的小瓶子实现了浮沉条件的教学. 一、实验原理 改变浸入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实现物体在水中上浮、下沉与悬浮. 二、实验器材  相似文献   

4.
新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一课,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讲了4种现象:上浮、下沉、悬浮、漂浮,其中的上浮、下沉、漂浮这三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但悬浮这一种现象很少见到,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能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我在讲授这一课时,特此做了如下实验: 1 实验目的 观察悬浮现象,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 2 实验器材 一个小刀、一小段蜡烛、漏斗一个、盛有适量的酒精和盛有适量水的瓶子各1个.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的例子很常见,上浮、下沉的实验也简单易操作,但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实例却非常少。教材上采用"盐水浮鸡蛋"实验作为例证,可做过该实验的教师都知道,要使鸡蛋上浮很容易,但要使鸡蛋悬浮就很难操作了,因为在该实验中加盐的量不好把握,且食盐在水中溶解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虽然玻璃棒搅拌可加快溶解,但这样又会影响我们  相似文献   

6.
新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一课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时 ,讲了 4种现象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其中的上浮、下沉、漂浮这三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 ,但悬浮这一种现象很少见到 ,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并能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 ,我在讲授这一课时 ,特此做了如下实验 :1 实验目的观察悬浮现象 ,理解悬浮的条件及含义。2 实验器材一个小刀、一小段蜡烛、漏斗一个、盛有适量的酒精和盛有适量水的瓶子各 1个。3 实验步骤3 1 用小刀将蜡烛削成一个小球 ,能装进盛有适量酒精的瓶子里 ,装入后 ,可以看到蜡烛小球…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l加强课堂演示,培养观察分析习惯自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演示,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规律时,可补充做一个浮沉演示:用两只眼药水滴管做成潜艇模型,潜艇所受浮力不变,通过针筒的打气或抽气,使滴管中的水量发生变化来控制潜艇的浮沉。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也很有趣味。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分析潜艇模型为什么会浮沉,从…  相似文献   

8.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是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往教师都是这样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组织教学 ,在分别演示物体的上浮、悬浮、下沉三种情况 ,结合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 ,用举例和理论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由于教学缺乏直观性 ,加上学生受到前面所学物理知识与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的作法是这样的 .一、策略的构思与实践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 ,设计了 6个演示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实验 .课前 ,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已知一个物体的浮沉情况,若改变相关条件,则物体的浮沉情况有何变化?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若p物、p液都不变,则物体的浮沉情况不变例1 一均匀实心物体恰能悬浮在水中,若将此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入水中,  相似文献   

10.
演示物体浮沉的实验虽然很多,但大都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不能有效控制,使物体既能单独展现浮、悬、沉三个物理过程,又能使此三个过程连续循环进行;二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自身重量增加减小(仓内进水和排水)的过程,不能把物体的浮、悬、沉现象与其原理结合起来。我制作的“浮沉原理演示器”既克服了上述两点不足,又取材容易.构思新颖,制作简单,实验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1.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是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教师都是这样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组织教学,在分别演示物体的上浮、悬浮、下沉三种情况,结合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用举例和理论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由于教学缺乏直观性,加上学生受到前面所学物理知识与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一、策略的构思与实践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了6个演示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实验.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生鸡蛋…  相似文献   

1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物体的重力G和所受的浮力F的大小比较.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F<G.物体就下沉;若F=G.物体就悬浮;若F>G,物体就上浮.当浸没物体上浮到露出液面以后,浮力变小;直到变小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就漂浮,这就是浮沉条件的全部内容.在适当条件下,浮沉条件中一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比较,可以变通为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比较.这个适当条件是什么呢?一它们是:①物体是实心的;②物体_要浸没在液体之中.这是因为:浮力大小:F一po8VIn…U物体自重:G一egV……②①②两式相除;F/G。e*PV…  相似文献   

13.
学习浮力时,许多同学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有很大的难度.同学们反映浮沉条件容易记住,但到了应用时,有时忽略它的用法,有时用错,对更深层次的应用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从理顺知识人手,加强对物体浮沉条件相关知识的理解,再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直觉,便于有关浮力题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浮沉子实验通常用来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A为玻璃容器,B为水,C为玻璃瓶浮沉子,D为浮沉子的空气柱,E为橡皮膜,R为被封闭的气体。  相似文献   

15.
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种表述方式: (1)以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表述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  相似文献   

16.
张宜宽 《中学理科》2005,(11):30-30
密度和浮力一章的难点是相关计算,尤其是浮沉条件的计算较为繁难:为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现对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过程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课本第六章关于物体浮沉条件是由下面现象引出的:“既然物体在液体中都受到浮力,那么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在水里却下沉呢?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轮船和舰艇却能浮在水面上呢?”由此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浮沉条件。可浮沉条件的前提条件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前面所说的轮船和舰艇,却并不满足此条件,教材上的实例与结论不相符合;后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18.
浮沉子实验,通常用来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常为很多老师的教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A为玻璃容器,B为水,C为玻璃瓶浮沉子,D为浮沉子内空气柱,E为橡皮膜,R为玻璃容器内上方被封闭的气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时,对于其中的“悬浮”这一物理现象不易理解。为此,应增加一些实验。下面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行。用一带橡皮塞的小玻璃药瓶,为增加演示效果,在瓶内放入适量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F浮>G物物体就上浮当F浮=G物物体就是浮在液体中当F浮<G物物体就下沉由于F浮=C排液=p液V排G物=mg=p物gV物浸没时V排=V物上式中的叱为物体的平均密度,它等于物体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即P。一岁.特例:对于同种物质做成的实心体,如一P。;对于几种物质制成的混合体(或合金),如一P。这样,对F。和Go的比较,我们就可以过渡到对P。和印的比较.由此可见,将平均密度为沁的物体投入密度为P。的液体中当P。扣。时物体就上浮直至漂浮于液面当P#一如时物体就悬浮在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