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张小英 《教师》2014,(22):40-4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每一位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从而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手段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心理学手段中,运用最早,取得最大收效的是心理暗示学,也称“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指通过体语、手势语、情境等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它能对人的情绪、心境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身心尚处在十分敏感、脆弱的时期。因此,正确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尽早地适应新环境,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格。 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在学生个性形成的早期,培养建立自信心。每个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差异,经历与感受不同,…  相似文献   

6.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标签     
活动目标: 1.认识到心理暗示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心理暗示分为消极标签和积极标签两种。 3.学会抛弃消极暗示,合理利用积极暗示。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喜人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还是不听,如果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法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暗示方式是指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的不同载体和渠道。去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暗示”,就是运用客观环境或是现有的条件,以不直接或不太明显的方式向学生施加某种影响,从而让学生产生与之相应的感应心理。在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大部分就是运用暗示的力量改变人的心理状况的。我在课堂中试用了多次,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果。今日一议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声音变化等刺激他人的感觉器官,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非言语符号针对教育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一)启迪智力发展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  相似文献   

12.
谈心理暗示     
谢莹 《教育艺术》2006,(11):68-70
心理暗示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从狭义上说,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本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  相似文献   

14.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5.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程飞 《考试周刊》2011,(91):141-141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具有一种比成人更加强烈的暗示感受性。把暗示的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先提出的。暗示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暗示法,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师生产生默契,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18.
浅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暗示效应黄舒珍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的暗示效应,来振奋人的精神的。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以由情境施授;暗示可以采用言语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方式(即面部表情、手势、仪态及...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都不听,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实验证明,暗示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只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实施某种心理暗示,就会对被暗示者的心理和生理起到明显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除了消极的,更有积极的。如对重症病人…  相似文献   

20.
张伟 《中学教育》2002,(1):32-34
心理暗示是在受教育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 ,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 ,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教育者的潜意识 ,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暗示手段 ,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 ,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在 60年代中期曾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式。然而 ,我们的现代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