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第九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紧扣题眼“行”字,理解课文内容.一、紧扣“行”,理线索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含有“行”字意的句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了:①我“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②他“和我并肩朝前走”;③“听了他的话,我快走  相似文献   

2.
《草地夜行》是一篇思想充沛、结构严紧、情景交融、感情深厚的记叙文。作者用描写、插叙、议论的手法,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战士为帮助一位掉队的小战士赶上队伍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教学本文。我建议从课题入手,紧扣“行”字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扣“行”的出现,理清文章脉络教学一开始,借助幻灯,映出红军过草地的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在学生  相似文献   

3.
题有题眼。《爬天都峰》的题眼是一个“爬”字,它观照全篇,十分精当,教学时紧扣这个“爬”字,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先由“爬”字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课题为什么不用“上天都峰”“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不是轻易可以登上的,所以要用“爬”。从哪里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站在峰脚向上望,峰顶在云彩上面,可见它高耸入云霄;再看石阶两边的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笔直陡峭,令人望而生畏。这样高的山峰,如此陡的山路,当然非“爬”不可!次由“爬”字理解“我”和老爷爷登峰的情境。在峰脚,…  相似文献   

4.
《一夜的工作》记叙的是在一天夜里,作者何其芳把由他整理的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作报告的稿子送给周总理审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文章叙事生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感情充沛。特别是作者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词句,表达了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前后共有28处出现了由“一”字组成的词语,其中24处均与表达的中心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扣住“一”字组织教学,让学生较好地了解作者妙用“一”字,使文章在  相似文献   

5.
瞽者夜行     
1、小处不宜随便 有登门强求字于当代名家者,会其心绪不佳,亦欲揶揄之,遂书“不宜随处小便”六字与之。求字者见字大如斗,且龙飞凤舞,气韵不凡,唯其难登大雅之堂。默然片刻,忽大笑日:“此乃警世名言也!归必悬诸中堂。”见名家茫然,复日:“君赐吾‘小处不宜随便’六字,乃字字玑珠也。”名家大笑。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7.
夜行记     
七岁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还是不敢走夜路。妈妈为了锻炼我的胆量,让我去走乡下的夜路。没办法,不去就是一顿臭骂,我只好硬着头皮,诚惶诚恐地去了。  相似文献   

8.
9.
《春雨》是一首令人赏心悦目的诗歌。这首诗文质兼美 ,全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 ,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们在雨中植树 ,绿化祖国的活动。教学中通过多读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 ,走进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从而发展思维 ,发展语言。(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在课前口语交际时 ,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我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 :“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而且还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妹妹 ,你们知道她的小妹妹是谁吗?”提出问题后 ,我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觉得《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此文由绍兴钱清镇小金明东老师执教,获第一名),尤其是对文中“一抹”的理解,更是让人听后难以从脑海中“抹去”。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一、辨析“一抹”,体会内涵1.这些列队的士兵,这些灰褐色的鸬鹚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引出“一抹”,请一位学生板书“一抹”二字,其他学生在自备本子上写两次,老师特别提醒“抹”字右边两横上长下短。)2.“一抹”是什么意思?生:“一抹”就是一搞。生:“一抹”就是某样东西在某样东西上摩…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坚持以"读"为主线.教师紧扣重点的点评要恰到好处,学生以读为本的感悟贵在落实,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自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必须紧扣题眼“壮”字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导析“壮士”课始,教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提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3.
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听我范读《卢沟桥的狮子》的第2自然段:“……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我一向认为自己的朗读基本功不错,每次范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不同日常语言,诗词的语言又不同其他体裁的语言,南宋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一例。开头两句的“惊”和“鸣”虽是动词,但不是普通用法,而是使动用法:“使……惊”,“使……鸣”。“明月”、“清风”也不是物象的静态,而是一种动态。“别枝”好像不是教材上的“作树枝解释”,而以朱光潜先生的解释为宜,即“别”是离别的意思。因为从下片来看,这里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16.
17.
一、让设计充满新意教师要改革阅读教学陈旧的课堂模式 ,实施创新的教学 ,首先自己应在设计教案时积极探索 ,有创新的教学设计。如能抓住主要问题讲读 ,既可以避免按顺序讲读的老套套 ,又可以准确地抓住重点或突破难点 ,还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北京》为例 ,可以先从课题切入 ,让学生读题后提问 ,然后归纳出主要问题 :“北京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来总领全文 ,让学生的思路紧扣这一问题开展教学。在品读中使学生体会到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壮美 ,北京城现代市容的优美以及北京众多名胜古迹和公园的古典…  相似文献   

18.
1.在期待中“倾听”本。 师:今天我们来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赢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生:找线索。 师:对。我们先找等一条线索:更赢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读后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20.
《白鹭》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文章短小精练,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亲密接触的阵地,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