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言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以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收集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雷电中的电早就把我们这位大胆的科学家烧为灰烬了。然而实验进行得很好,没有发生事故。富兰克林本来想验证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1746年,他在波士顿参加了一场关于电的报告会。这次会议点燃了他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热情。直觉告诉他,电火花和雷电属于一种现象。他想到了在雷雨天用风筝做实验。风筝线的一头拴着一把金属钥匙,风筝线上的绒毛向外支楞着,这证明了风筝线带电。几分钟后,富兰克林去摸钥匙,他感觉被击了一下。实际上,风筝带电是因为在雷雨天里空气电离造成的,闪电的形…  相似文献   

3.
趣话墓志铭     
墓志铭,即刻在墓碑上关于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它一般多为后人所写,内容多是对死者的高度评价及深切缅怀。如莫斯科红场无名战士墓的铭文即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富兰克林是美国民主主义革命者和著名科学家。人们为他写的墓志铭则是: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铭文高度概括了富兰克林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第一句指他进行了关于闪电的实验。在雷雨中,他带着儿子到野外放风筝,用一根金属线把闪电引到铜钥匙上。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把手指靠近钥匙,二指之间立刻闪出了电火花。他高兴地叫起来了:“我受到电击了,闪…  相似文献   

4.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捕捉到了天空的闪电。当携带雷电的乌云来到风筝上方时,风筝上方尖细的铁丝立即从云层中“捕捉”电荷。当这些电荷传到被雨水浸湿了的风筝及其绳索上时,绳索上的松散纤维就向四周直立起来,并且电荷能从手指传遍全身。富兰克林用自己的身躯证实了闪电就是一种短暂的电流,并在一年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富兰克林是幸运的,1753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和他的朋友利赫曼也试图用类似方法“捕捉”闪电时,利赫曼不幸遭电击身亡。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研究,认为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他决定进行一次试验来证明他的理论。1752年7月里的一天,空中响着霹雷,亮着闪电,人们都跑进房屋躲避雷雨,富兰克林却带着他的儿子拿着一个大风筝来  相似文献   

6.
自从富兰克林往天上放了只风筝后,人们已不再把闪电视为妖魔鬼怪,不过时至今日,对闪电的诸多研究并未完全揭开这种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当然不能去怨科学家们偷懒怠工,毕竟闪电来去如风,要捕捉更多信息还真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46岁那年,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风雨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近代科学史上有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云中的闪电和物体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不久,他便发明了保护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  相似文献   

8.
1.用拴钥匙的风筝捉天电 18世纪中叶,科学还没有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人们常把雷电同上帝发怒联系在一起.富兰克林一直想揭开这个奥秘.1752年的一天,富兰克林正在用一连串莱顿瓶做实验,在一旁观看的妻子里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顿时电光闪起,她尖叫了一声倒在地上.  相似文献   

9.
让孩子玩吧!     
芮彭年 《中国德育》2008,(11):67-70
一名孩子写道:“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到人民广场去放风筝,我兴奋极了。当我们乘车到人民广场时,广场上已经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了。我拿出‘老鹰’风筝,拉着线把,爸爸将风筝高高举起,站得远远的,等到风一吹,爸爸马上松掉风筝,我拉着线把就跑,风筝慢慢地飞了起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的风筝越飞越高,不一会儿,线快用完了。  相似文献   

10.
《天火之迷》(苏教版第八册)主要介绍了十八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不顾众人的冷嘲热讽,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迷的事,表现了他勇于探索的科学实践精神。本文即以这篇课文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巧用判断题组织教学的。一、自由判断,激发兴趣和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一开始,在简单的导入以后,我就向学生出示如下的判断题:1.“钥匙”一词应读作“yàoshí”。2.“混为一谈”中的“混”应读“hún”。3.天火就是雷暴,是神灵的火焰。4.天火之迷,至今也没有解开。5.十八世纪英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6.富兰克林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  相似文献   

11.
宋艺华 《物理教师》2009,30(5):41-42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判断性的分析,如判断某种因素是否存在,判断某种事物的性质等.定性分析可以用实验判断,也可以用思维判断.富兰克林用风筝捕捉雷雨中的闪电的实验是前者,伽利略用演绎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的理论是后者.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解读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作为故事,课文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线索就是事情的发展。起因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解读《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作为故事,课文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线索就是事情的发展。起因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  相似文献   

14.
人类首次进行"人体导电"实验的,是美洲一位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印刷工人.1752年,他在菲列得尔尝试"风筝捉雷",用风筝(亦名"电鸢")从空中引来"上帝之火",并且使莱顿瓶充电.  相似文献   

15.
<正>线,总是和风筝在一起,日子久了,风筝腻了线。一天,风筝认识了小鸟,鸟儿告诉他自由的好,风筝越听越想挣脱线。那天,风很大,风筝飞高了,想要挣脱线,线却拉得越来越紧。"嘣"的一声,线断了。风筝回头,笑了。就在他暗自得意之时,暴风雨给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使他跌倒在地。这一刻,他才知道,线就是他的天空。  相似文献   

16.
傍晚,我坐在竹林里的小亭孤守寂寞。展现在眼前的是冷漠的修竹,削刮我脸庞的是无情的痴风,呆滞的眼神带着无尽的无可奈何。然而,林外那放风筝的小孩为何如此快乐?他可知,他甜甜的笑脸恰似一把锋利的小刀,在我未愈的伤口上又重重地抹了一刀? 一双小手紧紧的抓着风筝线,欢快的笑声不时从他那里溢出来,显得无章的脚步亲吻着草坪的每一寸土地。而这小孩却没有发现,风筝在空中左右摇摆,想要挣脱束缚它自由的线,风筝想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它想独个儿去闯荡天下。风筝是风的伴侣,风筝的职责是跟风浪迹天涯,风筝的家是无限的苍穹。为何那根线如此的残酷?要拴住风筝的身子,要剥夺风筝的自由?为何要把风筝的美梦撞碎?我为那可怜的风筝祈祷,愿它挣脱那可恶的“魔掌”,如果可以的话,  相似文献   

17.
放风筝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去市政府广场放风筝.广场上真是人流如云,一不小心你的风筝线就会和别人的风筝线绕在一起,真让人心里七上八下. 广场上风很大,放风筝很容易,站在那里不用跑我就把风筝放起来了.可是我的风筝线不够长,爸爸又买了一卷线接上去."我们的风筝放得真高啊!"我拽着风筝线蹦呀跳呀.过了一会儿,因为风太大风筝线被大风吹断了,风筝也被吹得无影无踪了.  相似文献   

18.
有益的一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如果今天还活着,他决不会对今天的一切感到陌生。事实上,他做过许许多多改观我们生活方式的事情。此刻你也许会点点头说:“啊,是的——我们小学五年级时就知道老富兰克林的一切了。”好吧,让我们来看一看你是否真正知道“富兰克林的一切。” 你大概知道,他是个结实而谢了顶的老人;曾装个探针在风筝上放上天空,也曾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字。这一切都不假,但关于这位产生过许多实用的主意、用很多不同方式挽救过他的国家的人物,仍有不少轶事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双语学习》2011,(3):28-28
需要准备 卡纸 蜡笔 布条 剪刀 做法 在卡纸上画出风筝的轮廓。 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把一些布条拴到线上,作为风筝的尾巴。 把做好的“尾巴”固定到风筝上。 把风筝挂在你的房间里。  相似文献   

20.
明明有一只画着美丽图案的小风筝。这只小风筝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风筝,而且是飞得最高的风筝,因而,不断受到人们的称赞。在每次的飞行中,总会有一根线跟着它,小风筝最讨厌那根又碍眼又难看的线了。 一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到野外放风筝去。小风筝可高兴了,这回,小风筝骄傲地对线说:“你不要老跟着我,我可不想跟你这难看的东西在一起。”线却没有搭话,还是把小风筝引到天空去。小风筝越飞越高,它在天上可快乐极了,一会儿转个圈,一会儿跳个舞,一会儿看看地面上越变越小的房子,“哟!”小风筝发现那根线还在紧紧跟着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