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样的残忍游戏总是有人热衷去玩——假如你和母亲只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当年,这道残忍的选择题就曾摆在杭州某小学的学生们面前。结果,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让自己活。这“可怕的选择”着实吓坏了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2007,(12):11-12
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你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这是杭州某小学一次主题队会的主题。“选择让妈妈活下来的,请举手!”班上至少四分之三的学生举起了手。而所有的妈妈都选择了让孩子活下去。  相似文献   

3.
孩子怎么样     
一个人走进银行,为一张婴儿床支付最后一笔分期付款的钱。银行经理寒暄道:"现在这孩子怎么样了呀?""哦,谢谢你的关心,"这个人回答道,"我很好。"  相似文献   

4.
开心格格     
《小学生》2009,(7):2-3
勤奋的孩子老师:"你计算好这道题了吗?"学生:"已算好了,而且算了十次。"老师:"你学得真好。"学生:"但是我得到了十个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正>哈罗德·伯尔曼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法学教授,他授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有一次,他到一所中学给学生们讲授法律类型及其适用范围时,打比方道:一个孩子说"这是我的玩具,别动它!"——这是财产法,合法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孩子说"你答应过我的,不要反悔!"——这是合同法,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一个孩子说"他先打我的,他应该道歉和罚站!"——这  相似文献   

6.
刘旭 《河南教育》2010,(7):102-102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是你常说的一句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把点点滴滴的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7.
开心八爪鱼     
勤奋的孩子老师:"你计算好这道题了吗?"学生:"已经算好了,而且算了10次。"老师:"你很认真,真是个好孩子。"学生:"但是,我得到了10个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湖南教育》2014,(3):44-46
一所小学内的家长和学生们经历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教育。老师们形容的情境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一起,一家五口坐帆船出海旅游,突然间,海上起了大风浪,把船弄了一个小洞。娃娃们必须从5个人当中放弃一个人,这艘船才能继续前行。〈br〉 有孩子选了爷爷,也有孩子选了爸爸,但更多的孩子选了自己。而当做完了这个艰难的选择,不少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孩子们继续被要求选择放弃一个亲人。一轮又一轮,直到船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选择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孩子都留下了眼泪。有家长表示,这个过程就像是“让娃娃想象亲人们一个一个地死去。”〈br〉 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希望孩子们知道选择的痛苦,懂得珍惜眼前父母、家庭的爱,不要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但是,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太小的孩子,这样的“体验”是否过于残忍?〈br〉 教育的本质源于生命自身,童年的体验似潜在的溪流几乎影响整个人生。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助力孩子的一生成长,还是只是一段“残忍”经历?“体验教育”该如何以“体验”孕育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本次杏坛杯的主题叫作"人在课中央",这是一个颇具诗意描述的命题。这个命题让我联想《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的最后两句话还是蛮有嚼头的:你顺着水流找下去,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道阻且长";倘若你逆着水流找过去,她就在水中央。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当教育大潮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概念、理念、标语、口号的时候,你如果跟着这样的潮流走的  相似文献   

10.
老师布置作业,教师命题,对学生而言,是被动接受,外在强加的,说穿了,多少带一点"强迫"的味道。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成长可以说是徒劳的,甚至是反作用的。妈妈,我从最后一个字默写给你看,保证一个字都不错,你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别让我们再抄了好吗?求求你了,我给你磕头了。让一群文盲或者半文盲来辅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这对未来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正确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基点上科学推进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认真落实"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将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的历史沿革、价值取向和  相似文献   

12.
<正>小妍:"妈妈,明天天气怎么样?"妈妈:"明天阴天,可能会有中雨,你要多穿点,不然要感冒了。你上次就是不听话,让你多穿点不穿,结果感冒发烧,在家里休息了两天,落下了一些功课……"小妍":哎,我只想知道明天的天气而已!"小妍:"妈妈,这道题目有点难,我不会做。"妈妈:"这道题前两天不是刚做过吗?你肯定是没好好读题,你要是仔细读题肯定能做出来,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认真。之前就告诉过你,  相似文献   

13.
品书亦品人     
正一本书,一个人。《把班级还给学生》,凝聚着郑立平的班主任成长和成功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因此,若想真正读懂郑立平;还需慢慢品味,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在于一个"还"字。如果你认为郑立平的"还"就是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或是放手给班干部去管理同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把郑立平的"还"理解为一种智慧,那就过于片面了;如果你把郑立平的"还"理解为爱,那又过于武断了。一个简单的"还"字,蕴含了多重深意。"还"是教育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道  相似文献   

15.
成长可窥?     
正阅读完《窥见你粗砺成长的弧度》,我不由得想对这名自认为对学生发生的问题处理得当的老师说:"你从来没有尊重过学生!"学生一直想从你这里获得的"尊重",你从来没有给予过。先说命题吧,"窥",是指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我们老师为什么要窥视学生的成长呢?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同行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16.
爱与碍     
我对不起你们,可我也是迫于无奈. (一) 我是一只狼,我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作为一只狼,我可以为我的三个孩子做出什么.我曾在山下的村子里叼走过一个婴儿!这一点儿也不残忍,因为我无法找到食物来抚养我的孩子,若是我太善良,我的三个狼儿便早已饿死过千百次了.作为母亲,我始终信奉一句话:狼不为己,天诛地灭!  相似文献   

17.
王卉 《课外阅读》2011,(21):56-57
网上曾经盛传过一个批判中国人"极端饮食"的帖子,举例甚多,包括生吃猴脑、生烤鹅掌、活叫驴、风干鸡、铁板甲鱼、活焖鳖、醉虾、三吱儿之类的。这类残酷美食曾经名噪一时,令美食老饕们趋之若鹜,成为品味的象征。但由于制作方法残忍,在今天这个倡导人道主义的社会,已经逐渐绝迹了。其实这类顶级的残酷美食遍布世界各地,又岂是中国人的专利。富人们坐在金碧辉煌的高级餐厅,尊贵地享受着这些美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背后的血腥真相,显得何其讽刺。真相的揭露,是让你选择充耳不闻,还是放下手中那犹如屠刀的刀叉?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谈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中国古话也说:"树活皮,人活脸."每个人都有面子,学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正韩国沉船事件中,一条短信令人心痛。一个孩子在给母亲的短信中说:"妈妈,不说可能以后就没机会了:我爱你!"而这位妈妈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回复道:"为什么突然说这个,我也爱你!"也许,这条短信之后,他们母子将从此幽冥杳渺,阴阳永隔。但是至少,在这对母子永别的时刻,他们听到了来自对方心底的倾诉:"我爱你!"然而,又有多少人,在  相似文献   

20.
小蝴蝶鱼长大了,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去吧,孩子,去世界各地闯一闯,勇敢地创造自己的幸福吧。"临行前,父亲拍拍他的脑袋说。"可是,孩子,"母亲在一旁接口道,"你哪里都能去,就是不能去海底花园,因为你有好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在那里神秘失踪的,活不见鱼,死不见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