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乔杰 《成才之路》2012,(32):34-34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直接的结果是,莫言的书火了,中国文学热了。有趣的是,就在莫言获奖前一天,仍有评论家说中国十年内本土作家将无人问鼎诺奖。但预言毕竟是预言,噱头毕竟是噱头,莫言获奖那是真实的。那么,莫言获奖,带给作文教学最大的思考是什么?我的认识是:"真实是一种力量。"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农民出身,从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骨子里带着"野孩子"气息的杰出作家。《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是他的长篇代表作,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又是"作家的自传"。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什么是自由?有人说:"自由应该是像海燕一样在蓝天下无拘无束地翱翔。"有人说:"自由应该是像蜘蛛一样在网络的范围内作有限的迈步。"有人说:"自由应该是权利和义务的结合、选择和良心的平衡。" 要求:①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相信,总会有一天,农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农民,我锄过草,我插过秧。”——题记一中国的农民,为了摆脱压迫,曾经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他们摇旗,他们呐喊;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要解放,他们要自由。革命胜利了。可是革命胜利后,他们依然  相似文献   

4.
芳华 《当代学生》2013,(Z1):64-65
2012年11月5日,"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闭幕。在大会举办的"中外文学获奖者论坛"上,作家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莫言获奖,很正常,如果是阎连科获奖,也很正常。"  相似文献   

5.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3,(8):118-118
杨振宁问:"如果爱迪生穿越到现在,你最希望他看看什么?"莫言说:"我想应该是手机吧。"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以及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撒贝宁临时让坐在中间的范曾客串当主持,他却跑到台下当起了观众。然而,有意思的是,杨振宁教授也当起了临时主持人。范曾问他的问题,自己没说几句就全丢给了莫言。那一台节目,好像莫言被问  相似文献   

6.
正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在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严歌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席话:"莫言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对于小说的专注是非常绝对的。当时一家杂志请他写一篇杂文,他说‘除了小说我什么也不会写’。后来杂志社找我,我就写了。"这段话中的"莫言是个纯粹的人",在我脑海中刻下的痕迹最深。我喜欢纯粹的人。在我从事的教育行业,这种纯粹的人所占比例很高,正因为这种纯粹和支撑着纯粹的执著,他们  相似文献   

7.
正作家梁晓声讲过他有一次在法国的经历。他和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去,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正莫言多篇新作亮相结束了五年的沉寂,莫言又开始变得"高产"起来。继去年9月在两本杂志中刊发新作后,莫言的多篇新作再次亮相。其中有小说,也有诗歌。不少故事以莫言家乡为背景,一首诗中还写到了"外星人"。《十月》杂志副主编宁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莫言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外二首)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莫言体"。而《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觉得,莫言正在"寻求一种突破文学边界的东西"。在  相似文献   

9.
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尊重,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其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只说鼓励的话,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再次是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利用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树立榜样,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10.
正凡与莫言交往过的人都说他憨厚,常替别人着想,是一个从来没有名人狂气、朴实平和、肯于负重、可爱可敬的人。有一次活动中,莫言亲口讲述了自己一个"没出息"的故事:他每次从外地坐飞机回来,他女儿的房子离机场很近,有时明明应该到女儿那边去他都不去,而是回到在市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上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其实,人也应该有两个童年,一个是现实生理上的童年,一个是精神上的童年。精神上的童年,犹如"精神上的故乡",需要用阅读来打造,需要在文字中体验。阅读的意义在于不断丰富个人经验。在阅读中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说得清。据《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一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有自由说话、发表观点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话语权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也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现在借用这个概念,把它运用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上,谈谈我们的学生是否应该有话语权,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归还他们的"话语权"!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应该拥有话语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正>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故事是人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的地方。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多知识和快乐,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好品德。在诺贝尔文学奖18位评委中,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是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马悦然钟爱莫言的作品,他认为:"他真的写得太好了!"为什么喜欢莫言的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相似文献   

16.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说:"莫言的作品大多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在叶开看来,莫言的书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堂蒜薹之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如《蛙》。如果是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叶开的建议是《红高粱》。有评论说,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17.
李新然 《大学生》2014,(12):70-71
正"扶真贫"才是"真扶贫"农村发展这个研究方向似乎谁都懂,但又好像多数人都不太懂。现在研究生多数是90后,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即便来自农村,也因为长期的学校生活让他们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较大的距离。他们虽然报考了这个专业,但对它的了解其实很少。常有学生问起:"口口声声说搞农村发展,到底搞些什么呢?"一般情况,我会送给学生们这样几句话:以农民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参与性和社会性别为突破口,去协助农民做他们想做又能够做的事情。从精神角度说,还可  相似文献   

18.
爱在心中     
有一天在教室里,一个学生忽然向老师提问:"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应该给出一个好的答案,帮助学生们理解。因为正好是课间休息时间,她就让学生们去学校里的一座花园,去寻找让他们感觉到了"爱"的事物,并且带回来。学生们跑了出去,几分钟后陆续回来了。老师说:"学生们,我想看看你们都带回了些什么。"第一个学生举起了一朵花儿,说:"我喜欢这朵花,它很漂亮。"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人心中,"农民意识"意味着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缺乏教养,是贬义词。莫言出身农民,因此就曾经猛烈抨击过歧视农民的言论,说:"我认为许多作家评论家是用小市民的意识来抨击农民意识"。他还提出"要弘扬农民意识中的光明一面"。这样的说法,堪称雄辩。想想多少年来因为"无产阶级思想"的宣传而形成的歧视农民、贬低农民的种种说法,真值得人云亦云者深思!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说:"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各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对他们的"异想天开"给予表扬.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