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这是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上的不足,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伯森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8-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低已经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源头"上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有序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林双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22(6):38-41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弄清小城镇是什么 ?小城镇谁来建 ?建小城镇干什么 ?怎样建成小城镇等问题 ,就能克服小城镇发展中的认识上错位 ,做法上简单的片面性实践 ,为小城镇发展给予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5.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居礼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5,3(4):72-7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目前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且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导致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不利因素,为此促进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开展劳务输出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1)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制约当前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展劳务输出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搞好劳务输出,就要从提高认识、拓宽渠道、放宽领域、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劳动力转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积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利于追加人力资本,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素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已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非"转移"进入城镇的特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董晓燕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3):106-109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通过对转型时期铜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掌握铜仁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是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玉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世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19-21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应在加大政策倾斜,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用新观念、好思路来引导和帮助农村做好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农村人民轻装上阵,依靠勤劳和智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和谐村镇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作为和谐村镇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引导和启发更多乡村开展节庆体育活动、提高政府公信力、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抑制不良的社会风气蔓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盛治进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42-45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南六市小城镇群众体育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人口比例较高,运动项目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旅游业厚积薄发。提出了皖南小城镇群众体育的发展路径:强化政府行为,确立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系;开发、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展小城镇体育旅游,打造皖南地区生态体育圈;尝试小城镇群众体育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刘胜海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55-56
力的定义学生易背而不易理解,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会无中生有地添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力。分析物体受力,应从力的概念入手,每分析一个力,必须找出它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