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自问世以来,有过多种多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方式,这源于作品本身存在的双重话语:道德话语、人性话语。其影响到小说的时序安排、叙事方式等。这两重话语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冲突,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各种声音杂然并存,使得《失乐园》获得了丰富的意义,成为震撼心灵的划时代杰作。  相似文献   

2.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婚外恋故事,在作品中不被人理解的男女主人公最终以生死相依的方式死亡,达到了他们“爱的极致”的目标,谱写了一段淋漓尽致的爱情悲剧,作品对人类文明中的爱情和婚姻探讨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本文从渡边淳一的婚恋观入手,在分析女主人公凛子和男主人公久木以及凛子与其丈夫、母亲的关系中,看出他对现代婚姻的思考和探索以及现代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罪感文化强调人生来有罪,人的内在欲望诱使人违抗上帝的旨意行事,为此,人要通过悔罪行善来求得救赎。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讲述了一对已婚男女沉湎于一段不伦之恋并为之殉情的故事。本文试从西方罪感文化的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从罪恶之源、罪感意识、惩罚与救赎三个方面探讨这段不伦之恋的始末,以期进一步揭示小说题旨。  相似文献   

4.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的恋爱伦理小说,男女主人公以死亡为代价换取爱情的永恒。小说中作者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并以唯美的死亡为结局。文章探索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自然意象与死亡意象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傅紫琼 《文教资料》2012,(20):31-32
《失乐园》有两部作品,一是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恶魔撒旦引诱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乐园的史诗著作;二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情爱作家渡边淳一的描写中年男女陷入不伦之恋,追求纯粹的爱而背离传统道德,背叛家庭,选择殉情的代表作,《爱的流刑地》也是他同类题材的著名作品。本文拟探讨其中隐含着的相似意象,以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黄辉 《文学教育(上)》2009,(15):100-101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同》浓重地渲染了一对男女不伦的爱,在他笔下耶近乎人类原初式的性爱是那样唯美与荒凉,透露出了深沉的爱与死的哲思。通过对他们建立在绝对精神之爱上的肉体之爱的大胆、裸露地描写和对这不伦之纯爱的同情,体现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拷问,表达了对男女关系和谐的爱情伊甸园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回归这一终极问题的观照。  相似文献   

7.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传达出与众不同的情爱观念,即对于极致爱的推崇。对于人生的求解,一直是一个永恒而深刻的话题。男女主人公企图用所谓极致爱来支撑自己的人生,但是,这种爱只限于肉体本能,根本无助于解决人们的精神困境,这样的人生求解注定是虚妄的。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9.
情欲的荒野     
渡边淳一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小说家,十年前的《失乐园》引发情色小说的巅峰时代,十年后《爱的流放地》再一次站在纯美爱情小说的对立面。如果单纯地把它当做情色小说阅读,忽略其背后展露的中年危机,爱的桎梏和自由以及情欲的限制和无穷尽,那么也能在这种简单的阅读中透视日本性文化之一二。  相似文献   

10.
11.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诗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相媲关。文学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主题,这部长诗的主题固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反对暴政,追求自由,但是,由于弥尔顿还是一位虔诚的英国清教徒,他在《失乐园》中也反映了一些清教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出的《失乐园》可谓是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然而,弥尔顿《失乐园》大篇幅地描写撒旦,其原因在于向读者阐明一个事实:撒旦是恶魔,撒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15.
《失乐园》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的史诗,作者凭借高超的诗艺,塑造了矛盾性极强的作品人物,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喜爱。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聚焦理论对《失乐园》中夏娃进行分析,探讨叙事聚焦在夏娃的分裂形象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撒旦作为诱惑者的变化——从《失乐园》到《复乐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乐园》中的撒旦作为诱惑者,他的骄傲、狡猾、自欺、偏执和绝望,是由他的身份和堕落的基本事实决定的,这些在《复乐园》中的撒旦身上都有体现。然而,由于经历、境遇和对手的不同,《复乐园》中的撒旦在形象、心理和手段策略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向普通人、世俗化靠拢,一方面又有工具化、讽喻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无法栖居的失乐园 --北村的爱情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村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类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但观察和描述的角度大多是爱情.爱情危机正是人的存在的危机,在北村的笔下,当他用一个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时,他看到的是,在神性缺失的20世纪,人已无力建立现实的爱情.北村作品中爱情主人公的失败,表明了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19.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