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说新语》的文论价值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具影响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其中不少奈目涉及人轶事、坛掌故、诗品评等内容。《世说新语》的学艺术成就历来颇受重视,但该书所体现出来的论价值却一直少有论及。魏晋是中国古代学思想和学理论趋于自觉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魏晋士人生活百科全书”的《世说新语》对此也有所反映,它从本结构、批评方法及献材料三方面对后代纪事类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为后世展现了中国魏晋文人这一独具个性的群体的生活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向来被视作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初祖.事实上,<世说新语>在一些章节条目中还保留了大量极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文章特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简要论述<世说新语>在这一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由于《世说新语》的巨大影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魏晋文人精神的集中代表.然而从《世说新语》的文献形态演变来看,对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是随着它的文献记载的产生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世说新语》是这种成熟认识的集中代表而已.所以,从《世说新语》的文本演变来探索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不啻是认识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的有效捷径.在《世说新语》所依据的蓝本中,《魏晋世语》、《名士传》、《语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种.从四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人们对魏晋文人精神变迁的认识是如何的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  相似文献   

4.
《周处》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是记述汉末魏晋时期以来士大夫阶层轶闻琐事的一部书,文学史上称之为“轶事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其所记未必尽合史实,但却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气.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有所暴露,对一些人物的优良品质亦有所表彰.  相似文献   

5.
作为表现魏晋生活的样态专书,《世说新语》以其玄远冷峻、高简瑰奇的笔法,精致凝练、生动隽永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魏晋风流。士人们或以纵情山水,或以缠绵酒樽,或以沉迷清谈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超然脱俗的魏晋风神为内核,共同构筑起一个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智慧、极浓于深情的时代。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生活事件的描写进行归类,总结出魏晋名流在气质、情感、行为上的相通之处,进而探析《世说新语》中魏晋风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再现了魏晋风度。谢安是《世说新语》重点记述的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谢安的形象来领略魏晋名士风范,并对谢安的隐居与出仕行为所反映出的魏晋士人心态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士人生活百态和社会风尚的文言小说,其中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更是这一时代鲜明的代表。放诞怪异和率真旷达的行为举止,是《世说新语》众多人物群像中最具特色和最具说服力的表现,也是"魏晋风度"理念的最佳行为实践。文章从《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最具代表性的行为举止入手,在分析行为表现本身内在美之余,探寻这种行为的动机和影响,从而发现这些行为和"魏晋风度"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模仿性。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士人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神面貌。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行、才智、叛逆、胆识等方面加以认识。分析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气,进而从侧面折射出与前代相比,魏晋士人在女性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士人的逸闻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同时,《世说新语》中还隐含着不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具体表现在节庆饮食、待客礼仪、养生保健和饮食与权力等方面。从这些饮食文化特色出发,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世说新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礼仪体制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受《世说新语》的影响颇深.其作品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94首作品中有15首用了《世说》典故,总共用了26条.运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其文学表现力.此外李清照的心态与魏晋风度中追求自然、率性任真、坚持气节、注重个人意识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考察《易安集》对我们理解李清照的作品、经历和情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