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2.
卫戍鸣 《教育》2013,(16):6
5月16日,长沙市当地一所"名校"一年级新生报名,许多家长怕报不上"名校",头天晚上就来连夜排队。当晚,长沙下着大雨,校门外,百米多长的人行道排满了带着塑料小板凳排队的家长。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作为教师,又能看到什么呢?近来我又读了《红楼梦》,感慨良多。仅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就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颇多的反思与启迪。一、运用之妙——怎么评价国人都恨高考,又无法回避高考。郭思乐教授认为,我们要长期地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最富号召力的口号是革命“排满”,最先揭橥的战斗旗帜是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有两个。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以及有关人士进行论战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其一,种族与民族的涵义以及民族同化问题。康有为认为满汉“同种”,梁启超认为满洲人“已同化于汉人”,其目的是为其“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改良主义政纲标立证据。革命派认为满汉并非“同族”,汉人已沦入被满人征服同化的地位等观点,是其进行革命“排满”的理论基础。其二,朝廷与国家的区别以及中国是否“亡国”的问题。其三,民族革命与“排满”。其四,民族革命与反帝。其五,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这场论战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有三个(即暴力革命问题,建国问题和土地制度问题),本文认为民族问题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对此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革命派对于民主问题的理解显得较为简单,他们在论战中更多地关注“排满”,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视作“排满”的必然结果,因而对民主问题准备不足。立宪派对于民主问题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新之间关系的认识上虽然也不尽完整,但关注国民素质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又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尽管双方在论战中多有差异,但对于以政治制度民主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又在深层次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同一性。两派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没有能得到实现,说明胜利并非革命派所独有,而失败也并非只属于立宪派。  相似文献   

6.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且推翻了帝制,是一件具有破天荒意义的大事,但是当时先进者追求的自由、民主、宪政的任务却依然任重道远,这是一场带有"排满"色彩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有限的、社会成本很低的政治革命。群觉意识是一个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群觉意识,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实现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末旗人的民间自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清政府在革命排满与立宪改革的压力下,决定"平满汉畛域",并拟以十年为期将驻防尽行裁撤,从而形成新的八旗生计问题,也就是所有被裁旗人的出路问题.清政府为解决旗人生计多方措置,部分旗人也奋起自救,但也有部分旗人不思进取,这与长期以来旗籍对旗人的束缚以及旗人对旗饷的依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约定     
小浩的数学作业几乎是班里出错最多的,粗心大意而致使的错误让他的作业本上排满了一个个红红的"×",这让那本来工整的书写显得苍白无力。找他谈过几次就是不见成效,得过"写字状元"的他为什么就不能认真算题呢?我思索着好的解决方法。自习课上,我选了几本优秀的数学作业向学生们展  相似文献   

9.
两个邮递员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  相似文献   

10.
<正>"说",《说文解字》曰:"释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才会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因说话之人立场不同、视角不一,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才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