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2.
政府、企业和学校因为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而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优势资源的交易、流动、联结和创造,形成了他们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职业教育合作共治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交易活动,是政府、学校、企业间相互转让或分享各自的优势资源以期获得自己所缺的关键资源的过程。为了保障这一过程合理、有效进行,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规模效应凸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属性决定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也是职业教育治理范式变迁的路径依赖。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统筹与市场引导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加快形成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契合并化解现代职业教育问题的过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等方面。从问题域切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外部治理涉及职业教育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主体关系,内部治理则是多主体之间相关利益在职业教育中的调整和分配,并相应地统筹带动职业教育内部要素改革。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配合治理结构转型发展进行科学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中,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容易发生政府失灵,而一味地依赖市场又很容易产生市场失灵,都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主体由政府逐渐转向市场,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的长处。同时,运用"经济人"假设理论对目前学校管理中"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审视,提出让教师参与决策、避免校长过多地采取利己的行为,并不断完善校内制度,加强职业学校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是公共资源与非公共资源配置相结合的过程,仅有政府或市场无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官民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政府、以学校为代表的办学机构以及相关的非公共组织协同治理职业教育各项事务方式的总和。分工规定"官"和"民"的权责,它维系各方利益,使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官民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宗旨,是相关主体利益契合或权责对等,利益驱动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有序运行的动力,民主协商是现代职业教育善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演进轨迹和国外职业教育治理模式两个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治理性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国外丰富的治理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中政府和市场都可以居于主导地位,而相应地通过对权、责、利的划分实现互动治理。然而,权、责、利的划分关系未必全然稳定,处于主导地位的主体可能会冲破这个关系框架及其背后的权力边界而发生越轨的风险,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侧做好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贸然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个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真正体现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对应,才能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在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模式目标之后,需要从法律政策、产品与服务、经费支持、办学自主权、质量监控等八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的治理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9.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双高计划”的政策引领下,政府、企业、“双高”院校、行业等多元主体因为彼此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治理,政府提供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权力的行使资源,企业提供前沿的创新资源,“双高”院校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行业提供专业的外围信息资源,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资源相互供给、交换、流动、关联和优质资源再创造使他们之间形成了资源依赖关系。为了使各主体的关系更平等、双向、互动和协同,提出把“双高”院校作为中心主体,充分利用政府效能,平衡各主体的资源诉求,各多元主体之间发挥自身潜能共筑相互依赖生态关系,组建联盟提高彼此资源依赖关系的稳定性,协调不同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以优质“双高”院校引领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孙长远、庞学光在《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协商治理"说的基本观点与根本缺陷,提出了应实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进而阐述了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政府主导责任的定位。"协商治理"说的基本观点是: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以及个人等利益主体都是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而这些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协商、合作或共治的方式,共同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公益性事业。为社会提供职业教育这一公共产品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公共物品供给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需要用好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以消除职业教育提供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载体。职业学校是国家教育计划下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企业是政府主导下的学校职业教育合作者。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推进治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因其跨界属性,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均可以参与其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形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治理中还存在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政府单中心主义倾向明显、行政化凝聚弱化共同体的内聚力、多元主体共治缺少利益连接点和基本共识等问题。为此,必须从理念变革、职能重塑、关系重建、利益调节等方面来推进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而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经济新常态必然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目前职业教育仍面临"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体制机制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政府、市场间协同关系错位"等困境。要想让职业教育内涵得到发展提升,需要通过"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改革职业教育机构的机制与体制,职业院校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两手抓,学校、政府和市场间协同关系的促进和调整"等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管理"走向"治理"是应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关键之举,也是公民社会崛起的应然之势,亦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然而,在职业教育治理实践中还面临着多重问题困扰,诸如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泛行政化"缺陷、治理模式"单中心化"倾向、治理结构"混沌化"趋势等。据此,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应科学确立职业教育治理的价值与目标,以"善治"为终极价值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放权与增能,厘定政府权力清单,"赋权增能"于其他治理主体;做好立法与建制,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体现在制造业转型的动力不足、劳动者素质与市场的匹配度过低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危机,并且在转型理念中存在"追赶式陷阱",在行动主体方面存在“联动机制”缺失,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孤岛”以及在文化培育中遮蔽了“工匠精神”。因此,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要打破单中心治理结构弊端,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投入机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体制多样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要求, 因此将原有的"管制"模式向"治理"模式转换成为必然趋势. 治理模式由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构成:治理结构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及其权力、职责:治理机制包括行政契约、市场契约、社会契约. 治理模式包括政府管理模式、市场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和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模式. 通过治理模式的分析, 采用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模式对职业教育进行治理, 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府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以及教育管理市场化取向的弊端与无能,教育治理应运而生,概括地说,治理是基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失灵"的前提下提出的,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同时还有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为共同的目标处理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善治是治理的直接目标,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其管理过程目标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要实现教育善治,就要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考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来促使教育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市场是职业教育学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把参与市场交易的职业学校、企业和学生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必须要明确为什么样的需要服务,更要选择为谁的需要服务,识别它们有效服务的市场。这种选择由"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三个逻辑过程构成,即"STP"分析。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对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职能应进行整体设计,从系统性和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调研、培养、质量评价、跟踪改进等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及职责。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与市场的作用。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建立职业教育职责间的传导和反馈机制,从宏观角度协调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层面职业教育职能间的对接和指导。在职业教育职能实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职业教育主体专业化运营结合的优势,提升职业教育各发展环节的专业性。为保障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应当加强宏观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的结合,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宏观管理对微观主体的政策指导,实现微观职业教育数据的共享共用,保留并充分利用全方位多层次职业教育数据,提升宏观决策水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是解决当前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合作共赢的关键。在对企业、学校成为合作"双主体"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探究了合作的"双主体"地位,剖析了合作"双主体"当前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对合作"双主体"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