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2.
杨畅  小波 《出版参考》2007,(10):14-14
文生带着妻子到岳父家。席间,文生喝得大醉,岳父吩咐家人,把他扶到前院书房休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阿飞红 《新闻世界》2005,(10):30-32
一个农民在自家的槟榔园里干活时。意外地发现一条受了伤的小蟒蛇,奄奄一息地躺在石头上,他顿生恻隐之心,救起了小蟒蛇。没想到,小蟒蛇长大后也懂得知恩图报,不仅为他看门护院,还给他牵线搭桥做“红娘”。帮他娶回了一个漂亮的妻子。  相似文献   

4.
很多年前,受大学老师启蒙,知道了“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的“家文化”,也知道了“家文化”有其“糟粕”的一面。再后来,见报纸上有质疑“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声音。有不少厂长经理说:国企改革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人人都以厂为家,到底谁负责?印象中,这种质疑的声音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9,(23):14-14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1日晚上谢幕。丹麦电影《原创人生》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导演万玛才旦的藏族题材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此前广受关注的《白银帝国》则只拿到了象征性的评审团奖。  相似文献   

6.
“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无锡汉旺一家人”——无锡支援汉旺灾后重建一周年图片展在市档案馆展厅拉开帷幕。这次展出的130幅图片,是市档案局在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间先后五次赴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等重灾区现场拍摄和收集的,通过“震撼”、“牵挂”、“援建”、“成果”四大篇章,展示了一年来无锡、汉旺人民携手抢险救灾、合力重建家园的奋战历程,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珍贵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26日晚,第3届鲁迅文学奖在深圳隆重颁奖.81岁的最大年龄的获奖者成幼殊发表获奖感言说:年轻人都是诗人,但年纪大的人不一定都不是诗人.有一颗年轻的心,爱诗的心,就会永远年轻.我会继续写诗,爱诗,也继续年轻.我很荣幸,81岁还能站在领奖台上,成为21世纪的文坛新秀.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9.
9月7日。上海美术馆。 这个上海曾经的跑马场周围的柱子上挂满了第七届上海双年展的海报。粉红色背景上的“东方明珠”十分显眼,海报上印刷着这次大展的主题——“快城快客”。9月的上海,双年展、以年轻人为主的“虚城记”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还有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的气氛在这座城市中蔓延。  相似文献   

10.
几位工人的—次“壮举”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汽轮机厂的工人,每人凑了7块钱,向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租借了一辆公共汽车,“悄悄”来到了苏州。这次行动,工人们已经在暗地里足足筹备了一个多月,而在进行这一切时,工人们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人敢宣称自己想“出去旅游”,除了新婚的年轻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说要“旅游结婚”外,  相似文献   

11.
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一为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有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即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时隔七十余年的两幢建筑分别出自一对建筑师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  相似文献   

12.
1843年上海开户。1845年起,英国在黄浦江西岸和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南岸建英租界。  相似文献   

13.
看媒体和网络的报道,上海有好几家拍卖行都自称是改革开放第一槌,但查一下年份,却都在1992、1993年之间,那算不上第一槌.1988年lO月15日,在黄浦区政府小礼堂(九江路219号,现为基督教协会),举行了一次小型商业企业拍卖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后的拍卖先河,这是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拍卖第一槌.  相似文献   

14.
“煮海熬波”——盐业生产是南汇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幅画卷。它曾引发人口的迁移,造就“浦东第一大镇”,南汇今天古怪的地名、密布的河道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南汇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生产活动。并带动与盐业生产相关的航运、商业等事业的发展,对南汇的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拭去历史的尘埃,循着变迁的足迹,一同追忆那曾经璀璨的熬波烟火。  相似文献   

15.
一、李秀成兵临上海 1862年1月10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统率五路大军,直逼上海,兵临城下。在此之前,短短数日之内,忠王已率军在浙江战场上连克绍兴、宁波、杭州诸城,挥戈之处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挟此一腔胜勇,李秀成此番进军上海,可谓势不可挡,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16.
印度巡捕在租界的出现 1854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建立不久,即组建了负责在租界中管理道路交通、维持社会治安、调查犯法行为等的“巡捕房”。起先巡捕房所雇佣的人员都是西人,其中以英固人为主。由于西人巡捕的薪水较高,为节省开支,1865年4月开始招聘华捕(华捕的薪水只有西捕的四到六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老上海的租界内曾经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侨民,高峰时其国籍多达56个,人口达七万多。在这些外国侨民中,充斥着各色人等,有家族历史悠久经营贸易的洋行大班,也有一文不名前来淘金的冒险者,有因国内政治动荡前来寻求安身之地的豪门贵族,也有身怀绝技为躲避国内战争等灾祸前来谋生的艺术大家。这些外国侨民来到上海,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08,(9):40-40
2008年8月13日至19日,2008上海书展在世贸商城举行。《档案春秋》杂志亮相书展,销量突破3000册。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这块地面上,刘丽川和吴健彰两位,绝对算得上人物,绝对需要在上海发展史上记上一笔。他们曾经是同乡、朋友,后来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阳关道或独木桥,再后来呢,则变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对头。非欲洙之而后快。这里头的故事,紧连着上海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一起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1934—1974年,整整40个寒暑春秋,这是一位叫格蕾丝·狄凡的美国女子在中国度过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