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决定》首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里突出地强调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这一科学原理,并广泛研究它与社会主义各经济规律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影响,是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试就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的。改革开放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要求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理论勇气。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用新的观点继承、发展马列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就有两次重大的理论突破:第一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二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的一个新的科学论断。它突破了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重大的理论突破,不仅是改革计划体制的理论基础,也是理解如何搞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争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计划经济是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商品经济是物质内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和内容,这就是说,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第二,认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形态,计划经济是调节经济运行的形式,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态和经济调节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关系.第三,认为计划经济是礼会经济制度,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的运行形式.第四,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社会经济形态.第五,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商品性和计划性,商品性和计划性是内在的、历史的和有机的统一.第六,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它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或模式最概括的描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根据对这一理论的理解,谈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这对推进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体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争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计划经济是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商品经济是物质内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和内容,这就是说,计划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就是说,我国现阶段社  相似文献   

12.
经济实践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得把搞好国家计划同增强企业活力及坚持计划经济同发展商品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在传统的观念中,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同商品经济所必需的市场调节是相互对立的。为此,本文想从综合平衡、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教授李炤曾)党的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这是我们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也是14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过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本文仅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体会。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问题在: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国家要通过计划进行宏观控制,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也是这样坚持的.问题是我们长期把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错误地看作是产品经济,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因而采取了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宏观直接控制体制,这就严重地违背了商品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带来了供需脱节,效益低下和比例失调的严重后果,也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极积性.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观念,在理论和政策上已经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 1979年底到 1984年 ,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 ,这一阶段 ,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基本思想 ,从根本上突破了社会主义要实行计划经济的框框。第二阶段 ,自 1984年到 1991年 ,即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巡前夕 ,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即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三阶段 ,即 1992年 ,从年初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到年底的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有必要探讨和研究旧的僵化的模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重新理解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突破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社会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前,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的,而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因此,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经济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这并非误解.因为它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后来,斯大林有条件地承认了商品生产的存在,是一大进步.但他丝毫没有变动马克思的论据或前提.他只是说,在公有制(即全社会公有制)还没有占领的地方,由于不同所有制的存在,便存在商品生产.至于公有制占领的地盘,商品生产仍然没有存在的余地.因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不是商品济经的理论,而是局部商品经济的理论;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而是限制商品经济的理论.斯大林模式所以缺乏活力,这是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而回避商品经济;(二)主张实行商品经济而不赞成实行计划经济;(三)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拼凑在一块的“块状结合论”;(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上这些分歧从本质上看,不外是两种,一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对立论”(以下简称“对立论”),上述一至三属于此种情况,二是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即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上述第四种属于此种情况。“对立论”是多年来的一种传统观点,一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据统治地位,束缚人们的思想,直至一九八四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被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有计划的产品经济的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这一突破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课题,其中特别有意义的课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极限,即商品经济在何种物质技术条件下才能为产品经济所代替。本文试图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商品经济发展的极限,然后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新技术革命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