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见李自成造反,社稷难保,心里很是苦戚。一日,他隐姓埋名,找到一测字先生测字,想从中讨个吉利,以求安慰。他先给了个“友”字,不想测字先生说:“这该是‘反’字的出头。李自成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意味着造反者已出了头啊!”崇祯心中  相似文献   

2.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算卦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推荐了一位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检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由检大惊失色,连忙更正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  相似文献   

3.
拆拆看     
据说明朝末年,流寇(kòu)横行,天下大乱,崇祯(zhēn)皇帝心里非常郁(yù)闷(mèn)。有一天,太监王承恩乔装出朝想找办法解决皇帝心情不好的难题,正好遇上一个相士。王承恩先写一个“有”字,问这个相士国家前途如何?相士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你看‘有’字不是只剩下‘大’字和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史学家赵翼博学广识,著述很多。他谈到测字的趣闻时说:他少时亲眼看到有个年轻人带着满面愁容来找测字先生,测问父亲的病情和运气、寿数,他随手拈了一个“一”字,算命先生对他说:“‘一’者,‘生’字之  相似文献   

5.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6.
汪精卫测字     
赵云德 《现代语文》2005,(11):18-18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当了汉奸。在日本人的卵翼下,当上了伪国民政府主席,但他防人暗算,一直心绪不宁。有一天,他穿上便服,上街散心解闷。他看见路旁有一个测字摊,写着“字有三解,可知一生”八个大字,他就随手抽一个“哥”字,请测字先生给他占算。测字先生说:“哥者,两‘可’相连,第一解:可父可师;第二解:可敬可佩。”汪精卫听后觉得自己地位显赫,确实“可父可师”,又想起少年时曾有行刺清摄政王的壮举,也的确可敬可佩,认为测字先生确实有水平。于是便急不可耐地向测字者追问“哥”字的第三解,测…  相似文献   

7.
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人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有以拆字为业的,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被测字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据说,明朝末年,国势危殆。崇祯皇帝寝食不安,便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宦官来到一个测字摊前,先写个“友”字,  相似文献   

8.
崇祯测字     
<正>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明思宗,崇祯是他的年号。话说李自成兵围北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明知大势已去,却不肯束手待毙,依仗北京城高壕深,坚守不出,以待救援。闯王义军攻城不克,损失惨重,军师宋献策献计,让闯王设法动摇崇祯坚守孤城的决心。他附在闯王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通,闯王听了连连点头。第二天,宋献策乔装扮成一测字老先生,混入北京城内,在皇宫附近摆下测字摊,一幅白布招牌迎风摇摆,上书:"鬼谷为师,管辂是友。"  相似文献   

9.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0.
神算子     
我们班的黄颂豪自称是“神算子”。今天下课,他又在课堂里“招揽生意”:“测字啦!十算九不准,不要现金要古董喽!”一个同学过来捧场:“我测‘田’字,就测今天的运气吧!”“(?)”黄颂豪信心满满地  相似文献   

11.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2.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4.
笑话口袋     
爸爸妈妈教张三早上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您早!”然后妈妈就用启发式教育问张三:“晚上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呢?”“老师您夜!”张三胸有成竹地说。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每人写一篇介绍某种家用电器使用方法的小文章,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正在思考怎样写的时候,平平举手说他已写好了。老师惊奇地对平平说:“请你读一下你的文章。”平平大声读道:“你想知道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吗?请你认真、仔细地看一看说明书,那上面写得很清楚。”小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跟随省教育代表团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在西雅图华盛顿中学,我观摩了一堂生理卫生教育课。上课了,恬静柔美的女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SEX(性)”,然后,面带微笑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想到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性’让我想到男人和女人。”同学们窃笑。一个印第安女孩说“‘性’让我想到生孩子。”有个男孩子冲他做鬼脸。另一个男孩说:“‘性’让我想到床。”同学们冲他扔橡皮,笑闹成一团。一个亚裔女孩勇敢地说:“‘性’让我想到生殖器。”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们说了无数种联想,每说出一种,老师便飞…  相似文献   

16.
有个姓周的官员,做官做到通判,因贪污被监司弹劾,最后给了他个降职处分,调到一个下等县任知县. 周知县刚到任,县衙里的一个小官想试探一下他为官如何,便铸了个一斤重的银孩儿,放在县衙的便厅上,然后到内宅报告知县,说:“‘家兄’正在便厅等您,有要紧事向您汇报.” 知县来到便厅,不见有人,只见有个银孩儿,便把银孩儿收起来了. 过了不久,那个小官因事触犯了知县,知县要惩罚他. 那个小官连声哀求,对知县说:“请看在‘家兄’面上吧.” 知县说:“你那个‘家兄’没头脑,一去后再也不来见我.”  相似文献   

17.
测字术在古代和卜卦、占星、算命、看相诸行诸式一样,被视为方术、方技,是占卜法的一种。测字,早年称作拆字,至隋朝被称作破字,在宋代又称作相字,其后以测字、拆字之称居多。测字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测字先生自摆一个摊拉,放上笔墨和写好了字的纸签等物,让求测者自行拈取,拈到什么字就测什么字;二是求测者自己写字,让测字先生就字拆解求测之事。第二种形式在宋代以后出现得较多,它要求测字先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和随机应变的本领。测字中涉及的内容很杂乱,上到军国大事,下到家庭琐事,诸如改朝换代、国祚、年号、官司、命运、行人、谋官、出行、生意、疾病、婚姻、求谋、农事、生育等等,无所不包。在我国古代,测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9.
夏老师上课     
刘欢 《今日中学生》2004,(28):46-47
“同学们,你们进校的第一篇日记,我都已经看过了,并且有的还细细地欣赏了。但有的同学很有意思,把我的‘夏’字写成了‘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夏红阳说着,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下”字。同学们都禁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快嘴的同学急忙说:“不对,应该是‘夏天’的‘夏’。”“对,是‘夏天’的‘夏’。”夏老师擦掉“下”,写了另一个“夏”,诙谐地说,“我可不是什么下等老师,也不能够当一个下等老师,不过嘛———”夏老师话锋一转,“当个‘浇花的’,也不错嘛。”她顿住话头,环视全场,见大家疑惑不解的样子,便含蓄地说,“我把你们好有一比…  相似文献   

20.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要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入汉语课本。但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特地向老舍先生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先生略加思索,微微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