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痼疾几乎没有改变的迹象.这些问题包括:音乐课在中小学各科中地位过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认识不明确以及音乐课教学时数过少等。这些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这些现象对学校的美育目的的完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即学生的音乐素养究竟怎样?学生对音乐课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究竟对“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东西,如今成了淡而无味的蜡团,造成了孩子对作文消极的心理。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样对策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看法。问题之一——目标不明.要求过高我曾对本校139名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题材的真实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作文题材“真真假假”或“全是编造的”占65.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在编造作文材料?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明,人为地拔高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目标要求上,有人竟提出了“立意要深”、“选材要新”、“构思要巧”、“情节要全”的要求。这样的作文要求。既违背课程标准的精神,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怎么能不让学生谈“作”色变?最后导致学生假大空的不良文风也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3.
一、把握好难度地理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过难或过易,最好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力、思维力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过难,就会出现只有少数,甚至只有个别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对问题无所适从。如有的教师在讲太阳辐射时,提出“什么是辐射守恒定律?”,在讲水循环时,提问“什么是水量平衡原理?”,由于这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当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若问题太易,则…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泰兴中学所在地的苏中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同志战斗过的地力,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80年代初,学校领导就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历史这门功课在初中被当作副课,高中又过早地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狭隘:鸦片战争是什么回事?“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旧中国是什么状况?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走过来的?这类常识性的问题,不少学生回答不出。泰中党支部十分敏感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靠这些“史盲”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是难以想象的。为补上这一课,十年来,  相似文献   

5.
如何变革语文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应注意下面三个原则。其一 ,问题确立的可行性与问题的可分解性原则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海森堡也曾明确地说道 :“提出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自然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核心要素。“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一定体现在是否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 ,关键在于是否对学生适合。过泛、过浅、过深 ,都会探而无效。“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 ,然后进行选择 ;也可由教师质…  相似文献   

6.
一、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关键 “如何使阅读课上得生动有趣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备好课很重要。为了使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兴趣,我打破常规。没有在第一节课大谈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方法什么的,而是讲了“伟人是如何阅读的?”“阅读是如何开启伟人心智的?”这些会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用伟人阅读的经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余年,先后拿过不少“第一”,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学生的?我把这些“第一”看成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一种认可。我曾为这些“第一”高兴过,激动过,共至暗自得意过。然而,这次赛操的“第一”却让我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8.
曾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啊!学生的体内积蓄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发挥创新潜能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跳起来,唱起来!如何让学生大胆地跳起来,唱起来呢?教学中要注意:一、挖掘文本资源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创新素材,如课文内容需补充的空白处,文章的意义储蓄的地方,文章的意义分歧较大的地方,引发学生争议的地方……这些都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多抓住这些“引发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勇于标新立异,乐…  相似文献   

9.
把课讲到学生记忆的深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触 :有时即使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某些内容 ,下课之后仍可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未能记住 ,老师的话就像吹过学生耳边的风 .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物理课 :教师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停地讲 ,课堂教学密度看似很高 ,实际上却只是教师语言的密度很高 ,“学”的密度反而甚低 .诸如此类现象 ,概括地说就是学生未能将教师用口语表述的信息正确持久地保存于记忆之中 ,下文简称“耳边风”现象 .那么从物理学科的教与学的角度看 ,耳边风现象的原因何在 ?怎样将讲授的知识刻在学生记忆的深处 ?这些问题便是本文的主题 .1 分析“耳边风”…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11.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2.
一、想像与创新在作文教学中 ,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 ,使学生从形及物 ,从物及事 ,从事及理 ,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 ,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 ,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 ,你能想到什么事物 ?学生说 :“想到教鞭、公路、管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 ,学生说 :“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 ,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 ?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 ?有的学生说我看见就想到大海 ,想到在海边 ,被巨浪打入海底 ,有惊无险的事情 ;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 ,就想到心…  相似文献   

13.
一、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己找答案,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如在讲小学历史《红旗插上“总统府”》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除了西藏、台湾和沿海一些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上解放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内容在哪一篇课文中学过?待学生回答后,我就概括如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五四”运动开始,因为这次运动是一次彻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改革大潮的今天,仅注重“教”的改革是不行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哪些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遇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用“屡教不改”评判学生教师给学生贴上“屡教不改”的标签。不知这些教师是否想过,假如自己“屡教”了,可学生依然“不改”,那自己对待学生的观念对了吗?自己“教”的方式正确了吗?有些教师可谓天天在“教育”学生,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弄得身心疲惫,但细细分析,每一次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老调子。这样的老调子,三次四次和一百次有何差别呢,无非是让学生越来越嫌你的啰嗦,教…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但是对于学生经过精心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则很有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没有受到关注,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情景一:一位老师在教学“花的构造”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解剖盘里有哪几种花,然后问同学们:“你想问关于花的哪些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共提出了三个问题:l郾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的?2郾花为什么有五彩缤纷的颜色?3郾这些花是在哪儿生长的?这时教师说:…  相似文献   

17.
我在辅导学生阅读《景阳冈》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要称‘老虎’为‘大虫’呢?”这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说实话,《水浒传》我看过,《景阳冈》我教过,辅导课我也备了,怎么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真是“大意失荆州”。怎么回答学生呢?我如牛负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待我‘研究’一下,再作解答。”我表扬了那个学生。其实,说是在表扬,倒不如说是在婉转地“脱逃”。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走进新课程”的热潮,一类“张扬学生个性”的“开发性”试题流行起来。这些题目多为:根据文段涉及的问题和话题,发表个人看法。而对于这些话题,老师与学生都比较生疏。比如,读了城市问题方面的文章,就让考生大谈城市规划方面的高见;读了水资源方面的话题,就“请教”考生如何才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阅读介绍某种社会现象的文章,便让考生英明地预测这种现象会不会对本地区造成影响,“如何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为什么?”显而易见,对那些连专家都难说清的问题,严重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学生“言之”真能“有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教师,你一定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批阅过各种错误.看到纸上的“×”,你是烦恼?生气?心情沉重……那么会不会有一点点喜欢呢?许多教师视错误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其实,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错误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些“财富”能让你追溯学生的思路,从中你能看到智慧的火花;这些”财富”能让你反思你的教学,从中受益;这些”财富”能让你看到学生的欠缺,帮助他们弥补;这些财富也能让你看到学生的可爱,让你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师道》2003,(12):14-14
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能都遇到过,有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令人尴尬,比如“初恋”“热恋”“情欲”“肉欲”等。这些词语,课本上会遇到,许多课外读物里也常遇到。面对这类问题,许多教师总是感到左右为难,勉强解释,也不过似是而非。从教十余年来,这种现象我每年都发现过。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方面是真不懂,一方面似懂非懂,还有一方面呢?本已懂,装不懂。有的学生为什么会明知故问呢?这大概与他们朦胧的“性爱意识”有关。多数中学生以及部分小学生,年龄大多在13—18岁,这是一个令人相当尴尬、心理冲突非常强烈的年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