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的"谁为"都属于"谁宾语+为"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谁为"都属于"谁主语+为"式。先秦时期,所有的"为谁"都属于"为系词+谁表语"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为谁"都属于"为+谁宾语"式。也就是说,从先秦到唐代,"谁宾语+为"式由盛转衰,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为+谁宾语"式从无到有,成为常式。这种现象表明,发展到唐代,"为"的疑问代词宾语"谁",后置化历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学实验原则,是"以学定教"。其教学思想是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教学方法是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教学内容是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教学情感以"知"为载体,以"行"为外显。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呼唤对话精神的大趋势下,本文在学习大量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情境"为手段,以"对话"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释、探析。  相似文献   

4.
张继刚 《教书育人》2011,(20):30-31
"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问题为主轴"的"六为主"教学原则,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两种学习方式,一个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呼唤对话精神的大趋势下,本文在学习大量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情境"为手段,以"对话"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释、探析。  相似文献   

6.
陆愈华 《职教通讯》2011,(14):49-51
职业学校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项目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课本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变"以课堂为中心"为"以应用实际经验的实训基地或生产工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家庭教育应变"知"为"用",变"分数第一"为"全面发展",变"揠苗助长"为"因材施教",变"专管"为"多教".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变"课堂"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变"被动"为"主动",变"问答"为"探究",变"封闭"为"开放"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文章辨析了"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对"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误解,认为应该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解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不是从学生的一切需要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出发";以学生为本"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始终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将新生"入学教育"发展为"新生入职教育",并在具体实践中以"鱼骨理论"为指导,以"项目团队"为保障,以"双元考核"为抓手,以"九步操作"为流程,以"四个一"成果为载体,形成了集"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即时考评—总结积累"为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管理体系,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数学建模为例,以"协作"为基础,以"开放"为保障,以"研究"为核心,以实现"多目标"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式研究性学习模式,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序听迷诗所经》为今见中国景教经典中最古老的一部,其文法怪异、多佛教名词,其文字多晦涩难解。本文对《序听迷诗所经》中"加■"、"薄合"、"趐睹"、"沭(沐)"、"(扌方)(扌方)"、"讫句"等字词进行考辨。"加■"之"■"为"禖"俗写,校读为"谋"。"加谋"乃为同义连文,义同"诬谋",谓诬陷谋害。"薄合"当校读为"布谷"。"趐覩"当读为"忮妒",谓忮恶妒忌之义。"沭"是"沐"的加点俗字,为"木"的音借字;"(扌方)"字当读为"纺","纺"为"绑"的古字,即绑缚之义;"讫句"即"各各他(Golgotha)",为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地。  相似文献   

14.
正高职院校"行政化"的表象是行政和学术不分家、学术权力行政化、行政权力官僚化。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而是要遏制与"官本位""行政化"共生的学术腐败等现象,改革目前行政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从"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规则为中心",从"管制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从"全能行政"转变为"有限行政",从"暗箱行政"转变为"透明行政"。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发展方向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的发展目标论,以"四个全面"为重点的战略布局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心的发展本质论,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政治保证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特点的外部环境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的安全保障论:以"全面从严"为特点的政党建设论,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十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里的"为"字句应该分阶段来看,"为……所"结构产生之前的"为"字句,一般来说,还不是被动句,只有到战国末期"为……所"结构产生,才标志着"为"字被动句形成。  相似文献   

17.
动词"以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代。其词汇来源是上古汉语中表意念活动的"以……为……"结构。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在"以……为……"结构中,当动词"以"与"为"的动作性较轻时,形成了"以为……"变换式,接着是动词"以"与动词"为"的频繁连用,然后由于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句法结构也相对固定下来,于是动词"以为"形成。导致动词"以为"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为……"式与"以为……"式在语义上的相通性,二是"以为……"这  相似文献   

18.
从"奈何"的用法、"为"的用法和意义、"为之奈何?"出现的语境、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古汉语中状语是否能够后置等方面对"为之奈何?"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其中的"奈何"是谓语,而不是后置状语;"为"是介词,而不是动词.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选有《小石潭记》一文,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的注释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是"为""岩"在"作祟"。正确理解是"为"是比喻连词,"像";"岩"应为"洞穴、石窟"之意。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1.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从"能力本位"出发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课题研究,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实践活动从"知识本位"逐步转变为"能力本位",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将"以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理念逐步改变为"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