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吴敬梓是我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儒林外史》是18世纪的小说巨著,一部卓越的、极其成功的讽刺文学作品,足够站在世界讽刺文学的前列。 吴敬梓家世显赫,他的曾祖、祖父辈中过举人、进士的很多,有的是探花,有的是榜眼,大都是清初的大官。正如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所述:“五十年中,家门鼎盛”,他的友人王又曾也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称全椒吴”。 对这样一个著述卓越和家世显赫的吴敬梓家族纠纷的性质问题,应该辨别清楚。弄清这个问题,对研究吴敬梓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近代现实主义特色在其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传统小说以生活故事化形态塑造人物形象,而吴敬梓则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即以性格小说型形态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反对脸谱化,人物更为真实,小说以人为中心,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性格的载体,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变动性也体现了《儒林外史》的近代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又号文木,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辈在明清两代都做了大官,但从祖辈起便渐趋衰微,父亲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这样的小吏。吴敬梓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丧父,由于他广交各  相似文献   

4.
本从分析上图所藏清抄本《诗说》着手,说明了吴敬梓有着独到的经学观,从而也证吴敬梓确实是一位传统化学养最丰厚,理性思维最出众的白话小说作家,《儒林外史》的反理学倾 向以及对功名富贵,应征辟和士人心态的剖析均可以《诗说》中所到依据,吴敬梓的经学观奠定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有许多相通处。吴敬梓并非全盘接受心学思想,但是阳明心学思想所表现的精神自主、所体现的个人道德意志尤其为吴敬梓所推崇。《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吴敬梓对精英文化的认识与反思皆由此而深入展开,小说不断重述心学的命题,包括对士人群体精英意识与社会精英文化的留恋。小说描述的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蕴含从复古转向思想、学术和政治的革新意识,是吴敬梓的理想国蓝图,亦与阳明心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一直召唤起无数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改革中。  相似文献   

6.
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与扬州素有不解之缘。考察其非凡关系,给人们以深刻启示:吴敬梓在该地区的行踪与人际交往,无疑构成了他人生轨迹和身心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儒林外史》正是对包括扬州在内的广阔地域、社会生活、时代面貌的生动反映和折射;吴敬梓的扬州诗词是袒露作家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并为他本人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7.
陈美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系列陈美林教授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迄今已出版关于古代小说、戏曲、诗文的研究著作36种,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以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系列研究成就尤为杰出。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吴敬梓研究》,是陈先生1977年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我们在看到其卓越讽刺艺术之时不能忽略小说中体现的另一可贵精神:有浓厚六朝情的吴敬梓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及他希望通过对魏晋风度的学习重塑士林的美好人格理想。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名士、贤人、奇人形象的分析透视出魏晋风度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敬梓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讽刺文学巨著。因为它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讲到清代讽刺小说时,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谪时弊”、“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采用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中的人为小说的原型,讽刺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首…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综合题材的小说,《儒林外史》解读了现实中的多个问题,例如科举问题、人性问题、封建伦理问题以及封建吏治问题。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助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展开叙事,通过塑造范进、王冕这些有“气节”又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封建社会进行鞭挞。在旧的思想形态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生交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方面的多种冲突。作家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目的就在于挖掘这种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