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课前学习"是最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而"微课"是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基于生活实际、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设计好"微课",让"微课"具有情境性、体验性与导学性。  相似文献   

2.
"微课"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经验与课程内容、目标确定等因素开发出的微型教与学视频。当高中学生开展完全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活动时,"微课"学习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情境性的生活,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活。教师只有把握"微课"学习生活的基本特征,才能实现"微课"自主学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国内学术上关于"微课"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述进行梳理,并分析"微课"的初始形态以及其教学运行进程与目的,得出关于"微课"的根本价值及属性的结论:"微课"的根本价值在于,学习者在"微课"学习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以达到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目的;"微课"的本质属性是课程属性,但课程属性并不是"微课"的唯一属性,它与资源属性共同构成"微课"的双重属性,但是只有其课程属性才是"微课"能够区别于电视教材、视频教程、课件、积件等事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教学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此模式运行要求课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是课型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二是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等;三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遵循"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模式的重心在"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可称之为"重心后置学习"。"重心后置学习"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课前预习是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基本是教师表演、学生听,课后复习则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兴趣丧失,学习效果下降。如果把"课后复习"移到课前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整个学习阶段调整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两个环节,学习内容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交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微课"的特点,分析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探讨"微课"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即借用"微课"导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微课"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巧用"微课"解决学习难点,化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探索"微课"巩固知识的妙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利用"微课"拓展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法渗透课是寓学习指导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的一种新课型,是学习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并能获取实际效果的根本途径。"渗透什么"、"何时何处渗透"、"用何方式渗透"是学法渗透课应当研究的基本问题;"选择定向"、"提示学法"、"操作运用"、"研讨学法"与"强化效应"是学法渗透课的基本结构。上好学法渗透课,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研究学习理论、掌握学科结构、加强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初二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引言课"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也关系到物理教学的质量。上好引言课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物理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微课"主要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目标确定等因素积极开发出微型教与学的教学视频。对高中学生而言,学生完全基于"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时,"微课"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学习生活。"微课"的特点短小精悍,深受高中学生普遍喜爱。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强调口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微课"改变了传统的口语教学方式,丰富了口语学习形式,并且向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共享资源。本文就高中英语微课,研究口语自主学习模式,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推进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观照。"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以"四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推进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四史"学习教育"掌握"学生,最终取得思政课"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陈春玲 《辽宁教育》2013,(9X):71-71
<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是课改以来教育专家、学校和教师们不断研究、实践的重点之一。本人认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课前"为"课上"奠定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前学生的功夫下足了,课上师生的学习和互动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文章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类型及制作方法,并结合微课制作与实践,探讨了微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做好慕课,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后慕课时代,高校慕课建设必将遵循倡导名校名师名课上线,提升在线课程层次;突破传统专业与学科限制,探索跨学科课程建设;优化在线课程设计,提升在线课程质量的改进思路.政府、高校及从事多媒体及网络服务的社会机构实现跨机构合作,有助于推动线上"金课"项目实施.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包括: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打造远程自主学习"金课";基于混合现实技术,打造虚拟仿真"金课";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打造个性化学习"金课",有助于构建"智能+"课程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微课"学习时间短,契合当今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学生的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国内微课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微课的模式、设计及理论研究,对微课在课堂的应用研究甚少。"微课导学"是在物流专业实操型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和"研学案"(也称"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实操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投入度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投入总体表现一般,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较低,但认知投入较高;影响学习投入的主要因素是由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所构筑的学习软环境。努力打造教师"硬核"实力、积极建设思政"金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打造学习软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度,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是一套独具美感的教材,教材中"书写准备课""书写技法课""学习与运用课"这三类不同课型,分别该如何教学?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的经验是:"书写准备课"教学:赏美、观察、体验;"书写技法课"教学:发现规律、萃其精华、体贴儿童、循学而教;"学习与运用课"教学:任务驱动、基础训练、迁移学习、形成策略、回归生活、创意运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学习的同课异构是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体现了教师学习方式与内容变革的必然性。同课异构的真实性、情境性与互动性内涵及其对教师学习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然而,同课异构的现实畸变却影响了其核心精神的实现和教师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要构建展现教师的不同风格、面向教师的差异发展与构建教师学习文化的同课异构,使同课异构走向"实"、"精"、"新"。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教学逐渐走向了深入,微课已经成为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一个标兵。本文围绕"什么是微课""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问题思考了微课的本质、设计、应用,阐述了内容微、时间微、学习微是微课的固有特性;分析了微课的设计是一种"微设计",提出这种微设计要围绕"知识可视化、思维动态化、活动完整化、讲解故事化"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设计;分析了微课是为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而生,提出了推进和深化微课应用的三个层面:第一,要引起课堂教学结构性的变革;第二,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第三,要引起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摩课"具有:教育资源的优质性、教育课程的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学习时间的破碎性、学习内容的致密性、学习形式的互动性、教学程序的环节性、教学元素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即时性及版本升级的速捷性。"摩课"将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活力:"摩课"是破解工学矛盾的新利器、是网络学习的新品种、是教师教学创新的新空间。指出成人高等教育中"摩课"的局限:缺乏个性针对性、互动情感性、实践真实性和学习操练性。  相似文献   

20.
"微课"是一种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开展单一教学的模式。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微课网络教学。以高中英语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反响,从而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