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七届二中全会后,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央机关开始了向北平的搬迁工作,所有档案材料也将随中央机关迁往北平,中办秘书处和机要处为这次搬迁档案材料进行了更加扎实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范文杰  李明堂 《档案天地》2011,(4):22+21-22,21
中央外事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前身.1944年秋组建于延安,隶属中央办公厅。 一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10月,国共两党和谈陷入僵局,驻南京、上海、北平等地的中共和谈代表分批撤回延安。这些人懂外语.有外事工作经验.回到延安后即来到了中央外事组。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北平版在王府井大街原.国民党华北日报社址出版,新华社北平分社在石碑胡同原国民党中央社北平总分社旧址挂牌。国民党的机关、团体历来不提供职工宿舍.我各系统例如新闻系统的入城人员.包括长江在内,当时都在办公室打地铺。就这样因陋就简,一个人当几个人用。使两个重要新闻单位运转起来。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从平山移至北平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同日终刊,同时在钱粮胡同出版北平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  相似文献   

4.
“出了一恶口气”北平解放的当天(1949年1月31日),军管会首先接管国民党两个新闻机关:一个是国民党在华北的头号党报《华北日报》,范长江同志负责接管,一个是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北平分社,由我牵头,同去的有韦  相似文献   

5.
正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原是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为顺利完成对城市的接管与改造、实现新旧政权的过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成为南京的临时最高权力机关。南京市军管会在南京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直接担负起了接收和管理城市的任务,顺利实现新旧政权的过渡。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这部分档案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组成接收工作委员会统一接收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的通知、条例、规则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会议记录;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区  相似文献   

6.
苏皖解放区,又称华中解放区。它东临黄海,南界长江,与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隔江相望;北枕陇海铁路,与山东、晋冀鲁豫解放区相连;西迄涡河、裕溪口一线,与国民党统治地毗邻,呈犬牙交错状态。抗战时期,这里是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地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和谈"的幌子下,不断向这个地区骚扰和大举进攻。因此,这个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天,负责接管国民党宣传机关的我军管会工作人员,在范长江同志率领下,随军乘卡车从西直门入城,到达设在南河沿的“联合委员会办事处”。在军管会领导下,我方接管电台的军管小组组长徐迈进同志,与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台长进行谈判,商定具体接管事宜。晚八点钟左右,军管小组进驻西长安街北平广播电台(现址为北京市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凡 《湖北档案》2009,(5):42-43
1949年,乍暖还寒时节。中共中央决定,3月25日中央机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北平。这可以说是中央机关的一次“大搬家”。党中央极其重视这次“大搬家”,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主人公的身份从农村正式进入城市。很快,中共中央、华北局、北平市委、北平市政府和北平驻军联合起来,为中央机关“搬家”一事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9.
正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局突变,北方小城徐水一时成为国民党在北平(北京)、天津和保定三地间实施南北调遣的战略要地,也进而成为我晋察冀军区为牵制敌军而争夺的重点。只是少有人知,伴随着这场争夺战,另一场看不见的战斗也在瞬间轰轰烈烈地打响。而打胜这场战斗的主角便是在三克徐水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党地下联络员谭继先烈士——为首克徐水城临危受命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向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央布置给晋察冀军区的作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全国兵役缓征一年,于1946年10月颁布新的兵役法,采用征兵制度.南京国防部电令北平市政府自"双十节"恢复征兵工作,北平市作为北平团管区下辖的特别市,积极配合南京国防部的征兵动员令.由于战争形势和战时财政的紧张,加之民众入伍意愿不强等诸多原因,导致征兵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国民政府采取强制、逼迫等手段引起北平民众怨气激增,并最终导致国民党在北平失去民心,为北平和平解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出了一恶口气”北平解放的当天(1949年1月31日),军管会首先接管国民党两个新闻机关:一个是国民党在华北的头号党报《华北日报》,范长江同志负责接管;一个是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北平分社,由我牵头,同去的有韦明、高飞、张连德等同志。中央社名气不小,是国人侧目的造谣公司,北平分社是它重踞北方的总分社,但人员不多,西长安街石碑胡同一幢两层小楼就装下了;设备简陋,发给各报社的通讯稿  相似文献   

12.
曾三傅     
九、中央档案大转移1947年3月,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曾三奉命率领档案人员护送中央文件档案撤离延安,开始了中央档案的大转移。1.中央对档案转移的英明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集结重兵,大举进攻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我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奋起反击,取得了节节胜利。蒋介石在被我歼灭了35个旅之后,为了挽救他的灭亡,将过去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  相似文献   

13.
张华杰 《兰台世界》2022,(9):134-140
1949年,中共中央组织了专门的接收班子,设立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新闻出版部,负责接管北平各报社、通讯社。新闻出版部接管人员在良乡进行了干部培训、政策学习、调查研究、整顿入城思想和纪律等准备工作,为入城后对各报社、通讯社的成功接管奠定了基础。接管过程中确立了接管程序、原则和负责接管的人员,在众多报社、通讯社中,国民党《华北日报》社、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北平分社被率先重点接管,并对北平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作出了处理。这些使中共及时稳定了北平的新闻宣传工作,控制了新闻舆论,安定了社会秩序,从而为新中国定都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岁月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过。我正清楚地记得四十年前的隆冬,古老的北平,在和平解放声中,满城荡漾着解放区秧歌锣鼓声的狂欢;成群的市民翘首围观着北平城门上贴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的新告示;人们热烈奔走相告解放军进城的喜讯;1月31日,解放军先头接防部队在锣鼓声中,受到满城夹道欢迎人群热烈欢呼的沸腾景象;2月3日,解放军隆重举行解放北平入城式的浩浩荡荡威武壮观的场面……。作为曾经受过北平市第一任市长、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同志亲切关怀和教诲的一名党和人民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聂荣臻建议和平解放北平,为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的同时,已开始思考新中国的定都问题。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城市纷纷在毛泽东眼前浮现,最后他的日光锁定了北平。  相似文献   

16.
北平无战事     
《全国新书目》2014,(12):43-44
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真正目的其实是要执行国民党“币制改革”的惊天计划。此委任状一下,国民党内部清廉派和贪腐派斗争陷入白热化,特务、间谍、中统、军统齐聚北平,此时中共地下党、国民党贪腐势力和铁血救国会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民国大戏揭开铁幕……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央警卫团派出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番号进入北平,一方面了解北平的各种情况,为党中央、毛主席驻北平的警卫工作作准备,另一方面担负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平市委、以叶剑英为首的军管会,以及部分先期人城的中共中央机关、各主要民主人士、国民党和谈代表的警卫。以此为开端,拉开了创建新中国开国时期警卫工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孙国 《湖北档案》2005,(1):76-79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央警卫团派出7个连共800多人,以“北平市公安总队”番号进入北平,一方面了解北平的各种情况,为党中风,毛主席驻北平的警卫工作作准备,另一方面担负以彭真为首的中共北平市委,以叶剑英为首的军管会,以及部分先期入城的中共中央机关,各主要民主人士,国民党和谈代表的警卫。以此为开端,拉开了创建新中国开国时期警卫工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年,也是我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年。50年过去了,1949年依旧深深刻印在我脑际,有多少难忘的人和事在我心底翻滚,使我情不自禁,写下记忆深处那些鲜明的印象和镜头…… 当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由彭真任书记的北平市委和由叶剑英任主任的北平市军管会在良乡正式成立。接管北平急需大批干部,我们这批从北平、天津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就成为合适的人选。经市委组织部分配决定,我去人民日报社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记者。我和北大的陈迹、陈骥,燕京的陈泓一起,向负责北平新闻工作的范长江同志报到,他对我们这几个“新兵”表示热烈欢迎。 我的记者生涯从此开始了,那时我20岁,是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传书 《档案时空》2003,(11):41-42
(一)1947年8月10日。北平六国饭店大礼堂里,大红的地毯上一对新人在《花好月圆》的乐曲声中款款走向礼堂的中央。新娘楚楚动人,一袭白色婚纱;新郎帅气潇洒,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北平的国民党要员和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前来祝贺,场面非常热烈,规格也相当豪奢。如此排场而体面的婚礼,主人公是谁呢?这新娘陈琏,乃国民党要员陈布雷之女,新郎袁永熙为国民党外交部次长叶公超的内弟。这对新人正是有这么深厚的社会背景,所以他们的婚姻才会办得豪华而隆重。陈琏与袁永熙结婚时,俩人都是已有7、8年党龄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了,只是国民党当局一无所知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